课题首页 课题概况 工作指南 专题培训 研究动态 学科建设 成果展示 中期评估 结题材料
结题鉴定书01-03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0-20
申报•评审书06-18
课题方案06-18
专题培训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10-20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06-23
浅谈自主学习06-22
自主学习06-21
工作指南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10-17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03-02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10-24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03-23
课题组工作安排10-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动态>>文章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发布日期:2019年01月07日    点击次数:      作者:庄艳    来源: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摘要】
自主学习并不是“放羊”,“自由支配”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或发展特长,或弥补某些不足,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形成技能,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锻炼。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主    方法
【正文】
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知识、情感等各个方面交流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让他们拥有主动、自我发展的机会,是体育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影响和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能实现。要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首先必须确立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应是主动、全面发展为基本出发点。既要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又必须十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这就要求教师从课程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以此为中心,全面展开。明确教师的备课心中有学生、课堂上眼中有学生。找准教师自身与学生角色定位,本人认为教师角色定位是:兴趣的培养者;情感的激发者;探索的合作者;方法的指导者;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角色定位是:体育的实践者;情感的宣泄者;创新的发明者;方法的学习者;合作探究者。明确定位,突显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是有主体意识并需依靠他自己积极自主地进行学习的对象的事实,培养学生主人翁感、对待学习的自觉态度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比传统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必须考虑学生的个体需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确定目标,目标引导行为,不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就缺乏内驱力,学生就不太可能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是没有生命力的。为此体育教学既要考虑学生个体对体育的现实需要,即主要是情感的需要,如满足兴趣、愉悦身心等;又要考虑长远需要,即毕业走向社会后,必须适应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如健康、终身体育能力等。学生的体育需要主要反映在对学习与锻炼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内容的选择,主要从个人的兴趣出发,一般都愿意选择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体育内容。而对一些比较单调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完成的,但对促进身体发展与达成课程目标特别有效的内容,如田径、体操等学生大多不喜欢。学生不喜欢的内容是不是就排除在教材内容之外,是不是就可以不学不练了呢?这种认识与做法显然是不妥的。学生的体育需要有些是不合理的,我们不能漠视,更不能迎合,应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对个体长远的需要,可能暂时还没有全部的认识,为此要加强对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的培养与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同时积极努力地改革组织教法,以此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兴趣。为什么要上体育课,为什么要学某项教材,为什么要做某一练习,学习这些内容对自己究竟有什么好处?必须使学生明白。否则,学生的体育学习必然是被动的、盲目的。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堂好的体育课,课堂氛围是关键,这就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教学作风。如何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主导者应该:1、敬业爱生。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2、真诚地对待学生和尊重、理解学生。卡尔•罗杰斯认为:真诚、尊重、理解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三大要素。这对我们不无启示。教师对学生必须以诚相见,决不能对学生说假话,欺骗学生。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只有懂得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要理解个别学生的过激言行,甚至是不良言行。3、既要一视同仁,又要区别对待。在教学思想和教育感情上对待优、差生要一视同仁。因为体育差生对此更敏感,处理不好会挫伤他的自尊心。在教学方法上要区别对待,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个性和接受能力,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要转变教学作风,发扬教学民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设计、组织、活动与课堂评价,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生动活泼地发展,达到好学乐学的理想效果。课前教师依据教材内容提出实施方案,然后就此方案引导学生讨论,提出实施异议,这样既可弥补教师备课不足,又满足了学生运动和娱乐的需要。课堂实行教学民主性,使教法与学法有机结合,共生效益。从教的方面看,教师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可以帮助教师自觉地在大纲、教材和学生之间架起畅通的桥梁,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一相情愿和无的放矢;在学的方面看,学生通过参与教学决策,更多地感受到被理解与尊重,使他们个性得以舒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
四、合理设计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可以选择,教学目标可以分层,用目标统领教材和教学内容。要尽量选择实用性、趣味性、健身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体验体育乐趣的过程中进行主动学习;通过改革组织教法、挖掘教材中的娱乐因素,运用体育特有的魅力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作适当改造,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例如我区上师大二附中对高一年级学生开设体育课为(基础课),对高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以(选修课)的教学形式尝试,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作相应调整和改革;还可以引进新项目的学习,增加传统特色项目和校本教材的学习内容。总之,教师在设计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主要因素,同时也要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选择性是让学生进行自主生动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的重要体现。选择性学习活动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课进行整体设计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教学目标等级、练习形式、练习难度及练习伙伴等。例如:投掷教学,体力大的学生可以选择①号场地的实心球2kg,体能弱的学生可以选择②号场地的实心球1kg,喜欢投准的学生可以选择设置目标的③号场地。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场地器材与练习伙伴。学生每选择一处都会有新鲜感,会产生新的兴趣和自主支配的激情,从而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又如:发展力量素质,教师安排多种练习项目让学生选择:斜身引体、立卧撑、俯卧撑、收腹屈膝跳、五级蛙跳、连续单足跳、跨步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薄弱环节任选三项进行练习,运动量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掌握。学生感到是自己选择而不是教师强加的,练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六、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
自主学习并不是“放羊”,“自由支配”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或发展特长,或弥补某些不足,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形成技能,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所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锻炼。在学习锻炼中,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恰当点拨,在动作练习发生偏差时给予适时指导。课上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让他们去发挥、去想象、去创造。自主的课堂给学生营造了积极创造的环境,学生表现欲得以充分体现。如艺体中的《圈操》教学,教师先教会学生原地操纵器械的方法,左右手交替进行,使左右手同样熟练。然后结合走、跑、跳跃、转体、平衡、波浪等身体动作进行单个动作练习。如摆动、绕环和8字动作、转动圈、滚动圈等先基本动作的练习,后进行成套动作的练习。在学生掌握成套动作后,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编一套简单的圈操动作。学生的许多有价值的创新比老师的想法还好、还丰富。
七、设置“体育问题” 激活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无疑则无兴。疑问是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的一种诱因,是开启思维活动的钥匙。没有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教育环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教师设置的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过于简单化,既要给学生有思考问题的余地也不能太复杂,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启迪学生思维,少给学生具体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标新立异。例如以戏球为例,从人体部位活动角度思考:上肢创想、下肢创想、上、下肢结合创想;从动静态角度思考:动态创想(投、抛、传、踢等)。静态创想(肩上抛接球、胯下抛接球、绕8字等);从组织形式角度思考:个人创想、双人创想、小组创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想出各种练习方法,教师再去分析、总结后组织学生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脑与动体相结合,在感知动作中明白如何在锻炼和生活中应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体育问题”,并将问题设在关键处(如重难点处、衔接处、联系处、思路上),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评价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如果能得到他人特别是教师的认可与肯定,可以进一步坚定学习信心,激发新的学习动机,获得新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体育学习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为依据,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体育新课程要求学习评价既要关心学生学习成绩,又要发展学生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评价新模式势在必行。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等几个方面;评价形式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的方法,既注意结果性评价,又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注意定量评价,又重视定性评价;既注意决定性评价,又重视相对性评价。总之,体育学习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学”。对教师而言,需要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程度,激励自己继续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主动发展和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