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预设
一、课前预习,为学文铺垫
搜集关于肖邦生平的资料,利用早读课进行相互交流。
二、引入课文,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音乐家,肖邦是如何展现他的爱国之情的,作者又是怎样写肖邦的呢?带着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齐读课题——
三、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一遍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时间为六分钟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要做到会读会写
肖:多音字,知道其它读音并组词。邦:能组词,并通过组词了解字义。
咏:组词。 腔:演示口腔、胸腔、腹腔。并初步说说一腔热血的意思。
忧:根据部首推测意思,通过组词理解字义。并提醒写法,右边是尤。
烛:根据结构,联系生活经验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黎:注意写法。
卡:会意字,根据字形了解字义。多音字,了解别的读音,并能组词。
2.第二遍自由朗读课文练习,做到正确流利,时间三分钟
3.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写下来,哪些不读课文就懂的,相互交流
4.第三遍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检测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予以指导,同时联系课文解决部分词语的理解
5.对剩余没有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进行理解
悲愤欲绝的绝,和与世长辞的辞可以放在这理解,也可在第4步理解。
【注:以上教学建立在学生初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随着预习的深入可简化。】
6.默读课文,思考给每一自然段取一个小标题
参考:离开祖国——师生送别——作《革命练习曲》——发愤作曲——临终遗言——与世长辞
7.这些自然段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或者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以下开始核心环节设计】
四、聚焦文中关键词句,渗透方法,引发学生的自主感悟,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1.为了表现肖邦的爱国之情,作者在文中很多地方采用了对肖邦的直接描写,对肖邦的动作,表情,语言作了生动细致、感人肺腑的描写,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细节找出来,谈谈你对这些词句的感受。
快速浏览第一自然段,找找哪些词句是能够表现肖邦爱国之情的细节描写,把它用直线划下来。
2.交流。【屏显:】年轻而富有才华的音乐家肖邦,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3.在这个句子中你觉得哪些词比较关键,把它圈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参照句式提示:我从_______词中感受到肖邦很热爱自己的祖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交流。
5.“辩一辩”。有人说,作为一个爱国人士,当祖国被侵略时最好的方式是留下来和敌人战斗。肖邦的离开是一种懦夫的表现。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6.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指导。
7.文中像这样通过对肖邦的正面描写来表现他爱国之情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些句子划下来,并圈出关键词。
8.交流
9.在这些关键的词句背后究竟隐含着什么呢?请你在课后从上述词句中选择三处以上内容,在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上你的感受。(参照句式同上)
第二课时
【下接“核心环节”设计】
一、交流对第二自然段最后几句话的感受
原文如下: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齐读
2.抓住关键词谈感受。
【 注:这段话要能够把理由说充分,学生肯定会联系上文来说,教师应适时肯定。同时抓住时机生发开去:
①练习说话:肖邦的同学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肖邦的老师会说:“肖邦啊,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
②肖邦的老师和同学为什么要把盛满家乡泥土的银杯作为分别的礼物送给他呢?
③在肖邦离去的这个镜头里,写了他的表情,写了他的动作,缺唯独少了他的语言,能否给他补一补呢?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心里默默地说:“__________”
④是呀,肖邦有太多的话想说,可文中为什么一句都不写呢? 】
3.再写师生分别这个场景中,作者的描写是非常有顺序的,一二句写了(雾霭弥漫,别亲人,离华沙),三四句写了(师生咏唱送别曲),五六句写了(老师的分别之言),七八句写了(送礼,溢泪),最后一句写了(接杯,离去),根据提示练习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对三四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这一部分以学生说为主,教师在一旁引导为辅,要注重朗读和理解的结合。主要过程略。其中对“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这一部分的交流中,可以适当和学生以后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激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共鸣,具体预设如下:
1.你听过哪些催人奋起的旋律?听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放一放国歌高潮部分,学生唱一唱,并说说听了这样的旋律,唱出这样的歌词后,你有什么感受?
3.虽然我们没有听过《革命练习曲》,但从作者的词句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肖邦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一个音乐家的爱国力量。(此处还可回应前文,去解读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是为了更好地鼓励波兰人民为民族解放而斗争)
三、交流对文中第五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1.指读
2.交流
3.部分预设::
①“为了生计,可能怎么奔波?”(找一份工作、争取一些演出的机会、甚至可能在街头演奏、做别人家的家庭音乐老师等等)“那么,肖邦又在为祖国奔波什么呢?”(他寻找在巴黎的波兰人;他可能和那些支持他的艺术家们一起交往;他利用演出进行演讲;他把演奏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智慧;他向世界揭露沙皇的罪恶;他义演来表示对自己祖国的爱……)
②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呢?
③为什么要用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作为文章的题目呢?
四、交流对文中第六自然段关键词句的感受
1.交流
2. 体会“才”字用法
3. 朗读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相关练习
2.背诵第二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