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数学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数学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主动权 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如果说“发展”是多一种变化着的状态或过程的描述,“个性、潜能、全面”等是发展“量”的描述,那么“主动的”、“自主地”就是“发展”质的要求。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乐园。多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自主学习、探索、亲身体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生动现实的情境之中,充分发挥情景本身的吸引力,并辅之以现代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学习。
1.创设故事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认钟表》一课时,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情境,以“小动物秋游”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成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通过美丽的画面、有趣的情节,让学生在游玩中探索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原形,我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合理安排一些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所探究的数学问题,自己在生活中遇到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想彻底明白这个问题,又受自身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欲罢又不甘心,已知和未知产生碰撞,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探究知识,应用知识。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引出百分数后,教师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到百分数。学生兴高采烈地发表着自己的所见,教师抓住时机,给学生提供学生自己课下搜集的果汁的含果汁的浓度,并问学生:“如果让你选择果汁喝,你会选择哪种果汁?为什么?”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百分数的意义,学生不仅认识了含果汁的浓度实际上是指纯果汁含量与果汁总量的百分比,而且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建构、应用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在教学中,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受此方法的迁移,学生便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这时教师的作用不是提醒、暗示,而是不露声色,让学生在计算中触及知识暗礁,亲身经历知识矛盾的产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学生便发现了今天与过去不一样的式“个位相加满十”,在知识矛盾产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并产生了“个位相加满十怎么加?”的问题。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并发现的,因此学生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
4.创设活动情境
数学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常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登上自主学习的舞台。在教学《小小商店》时,我把课堂变成“商店” ,把课桌搭成了各种柜台,有食品柜、日用品柜、饮料柜、水果柜等,摆摊设档模拟商场购物。学生马上被这种新奇的学习环境所吸引,自然地进入到角色当中。我选择一些同学当营业员,其他同学纷纷排队在各个柜台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模拟现实实践的购物,在简明、安全的课堂里学习解决问题。这堂课,学生情绪高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大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自主学习氛围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环境和情境的营造是获得数学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出来;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怀、尊重、理解和信任带给学生,积极营造一种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
1.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形成教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教师上的课,我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象主持人一样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每一个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受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使学生感到:这里没有教师威武的面孔,有的是亲切的微笑。只有在这样融洽、平等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主动的学习。如: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时,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看一看教室里和学生自己的学具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然后鼓励学生自己选定一个长方形,学习小组试着自己探索计算长方形周长。课堂上一下子像炸了锅似的,学生们像科学家一样,撒煞有介事地拿着测量工具,纷纷离开座位:有的测量墙上挂图,有的测量黑板面,有的测量讲台桌面……只见他们时而互相交流,切磋。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平等融洽的师生情感关系,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
(1)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题目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目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题目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也可以让他们把别人的回答重复一遍,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面带微笑,温和地说:“别着急,再仔细想一想,好吗?”;回答错误,绝不挖苦、讽刺;允许学生随时改变自己的想法;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对于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学习,学生主体积极性才得以充分发挥,学生才能时时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数学课课堂是一个小型的数学学习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系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纽带,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要靠平等来编织的。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的思想,倡导师生人格平等。教师应越来越多地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的学习伙伴。如果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应真诚地倾听,和学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个学生问:“为什么2+2=2×2,而3+3不等于3×3呢?”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大胆的质疑,但没有回答,而是让大家一起思考,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类似这样的发问,只要我们留心抓住它,有目的地疏导、释疑,就会使学生思维更活跃,学习更主动。
学生生疑的过程是积极思考的过程,也是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惟有尊重学生,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师生的交流,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小组合作学习,拓展自主学习的空间
有人曾说过,时间和空间对于孩子来说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因为这些构筑了他们学习的基石。学生之间“无论是对生活情景的感悟,数学问题的发现与分析,还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选择等等,都存在个性差异”。可以讲,“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发现学生所具有的鲜明的个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承认学生差异,尊重他们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较好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在《统计》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告诉学生森林王国开动物运动会的消息,并宣读参加动物运动会运动员名单及参赛项目:“老虎成成跳高,小狗欢欢100米,小猫……”宣读前,我提出要求:统计出参加运动会运动会各个项目的人数。读完后,问:统计好了吗?学生一致回答太快了,来不及。“要是几个同学一起统计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我同意了。于是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马上围在一起,商量合作的方法。当我再读完一遍名单后询问统计结果时,孩子们都兴奋的举起了小手。这时我问:“这次你们是怎样统计出结果的?”生:“我们分工每人统计一个项目的人数。”我又说:“现在我想让大家相互了解一下,你在统计人数时的方法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先在自己组里交流,然后选一名同学把你们一组的方法在班级里汇报。”最后学生得出可以用做符号、画正字等方法来统计数量。在这里,我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合作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又如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例题时,先出现这样一个情境:两只小猴子采桃,已经采了23个桃,请学生猜一猜树上原来有多少只桃子?为什么?小组进行讨论。接着出示下一个情境:树上还剩5个桃。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你们知道吗?让小组交流,想一想该怎么算?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探索中得出: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把采走的和还剩的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在这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学生不但在更深层次上认识所学内容,而且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更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
四、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如:在教学《认钟表》一课中,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拨一拨钟表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自己总结出看整点的方法。又如:在教学《认图形》整个过程中,通过摸、找、描、说等活动,让学生触摸拼摆,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亲身经历,用心灵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盛大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2001年9月,第1版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槁)》,2002年5月,第1版
3、陈聪颖:《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小学数学教育》,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