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智慧之花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周静妹
摘要:智慧,是一个人具有智力发达、机智灵活、思维有创造性等素质,是一个人合理、有效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能力或才智,是融合个体知识经验和已有经历而形成的综合素养。“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绽放智慧之花:一、在比较中启迪智慧,二、在质疑中产生智慧,三、在对话中生成智慧,四、在想象中提升智慧。
关键词:智慧比较质疑想象
智慧是什么?“智慧”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我国的文化中,智慧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在西方,智慧源于“智慧之神”——赫尔墨斯。照《辞海》(1999)中的解释:智慧是指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指出:“它(智慧)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力和经验结合的产物。”我们认为,所谓智慧,是一个人具有智力发达、机智灵活、思维有创造性等素质,是一个人合理、有效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能力或才智,是融合个体知识经验和已有经历而形成的综合素养。知识与智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拥有知识的人不等于拥有智慧,但拥有智慧的人一定拥有知识,更懂得如何运用旧知识,如何获取新知识。
“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引导我们的孩子去开启人生的智慧之门,怎样为孩子拥有智慧的人生而奠基,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愿望。
一、在比较中启迪智慧
所谓“比较法”,就是在教学中故意将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多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鉴别,从而区分其异同的优劣的一种方法。它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比较中得到感悟,加深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比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观察、感受、想象、阅读、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能力,加速学生处理信息和知识迁移进程,触类旁通。
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再想一想,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救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呢?
生1:把大水缸推翻。
生2:找根竹竿伸到水里,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3:爬上假山,把小朋友拉上来。
生4:往水缸里扔石头,让水满出来,小朋友就得救了。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你们的办法和司马光砸缸的办法比,哪种办法能最快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
生5:司马光的办法最好。大水缸太大,小朋友推不动。
生6:爬上假山的办法不好,一不小心,自己也会掉进去的,所以还是司马光的办法好。
生7:用石头砸缸的办法能很快救出掉在缸里的小朋友。
学生比较辨别中感受到,在当时的情况下,司马光的做法是最节省时间,最简洁有效,最聪明的做法。当司马光沉着冷静充满智慧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高大的时候,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也来做一做沉着冷静的“司马光”,在困难面前动一动脑筋,想一想办法,把一些平时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解决。如夏天活动课上,看到同学中暑了,你会怎么办?在学生想办法的同时,教师应及时地鼓励学生,肯定学生,使他们感到其实智慧并不遥远,智慧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智慧就在我们的大脑里。
二、在质疑中产生智慧
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应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中,可通过师生相互的质疑问难,促进思维,启迪智慧。
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说说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动手实践感受到了乌鸦的机灵聪明。这时,有学生问了,如果当时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还能喝到水吗?许多学生都说乌鸦能喝到水,因为乌鸦会动脑筋,它一定会想别的办法。那么乌鸦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呢?这时,孩子们思维活跃,各抒己见,有的说乌鸦可以咬住瓶子往下拖,让瓶子里的水流到它嘴里,有的说乌鸦可以去找根吸管,用吸管吸,还有的说乌鸦可以用翅膀抱住瓶子让瓶子倾斜一些,就可以喝到水了……
“如何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全部教育的智慧。”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智慧在于创设开放的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表达的机会,让丰富多彩的思考交汇在课堂,让新奇、独特的思维打开创造的心门,让闪烁智慧灵光的思想在课堂上驰骋。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倾听,适时地点拨,给学生足够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智慧就闪耀在主体的创造中,老师捕捉到了课堂中的生成,这位学生的疑问,恰是整堂课的难点,惊叹于学生的大胆质疑,让在座的听课老师与学生品味着探索的乐趣,享受甘甜的收获,也一起生长智慧。
三、在对话中生成智慧
作为语文教学状态的师生对话,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语文课堂上的师生问答,而是蕴涵着教育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它需要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获得精神的交流和价值的分享。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它不仅表现为提问与回答,还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
教学片断:
师: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有绿树、翠竹、碧草、青山,它们都是绿色的。
生:不对,大自然里也有红花、彩霞呀,并不完全都是绿色的。
师:说得有道理!那么诗人为什么偏要说它是绿色的呢?想一想,绿色是不是有着某种——
生:我明白了,绿色是生命的颜色,象征着活力。
师:好啊,正是人们常说的“生命之树常青。“
生:确实,在沙漠里,只要看到了绿洲,就等于获得了生命的希望。
生:因为绿色充满活力,像一个少年,朝气蓬勃,热力四射。
生: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运用被历代称颂呢!
生:绿色还是环保的同义词,现在人们要吃绿色食品,要住绿色住所。
师:是的,有人甚至把充满温馨的课堂也叫绿色。
生:(课堂)总不会说是到了植物研究室吧。(生笑)
生:我就不同意,难道其它颜色就不能代表大自然的色彩了?
师:好啊,那你说说看,你认为大自然是什么颜色的?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红色的,红枫、红花、红云,万紫千红。
师:红色的大自然,好!蕴藏着热烈,昭示着兴旺,传递着幸福。古诗中对“红“的吟咏也很多,像——
生: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人面桃花相映红。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还认为大自然是白色的。白色象征着圣洁、高雅,雪花就是那美的精灵。
师:不错,民间有谚语——瑞雪兆丰年!……
教师犹如一位底蕴深厚、谙熟规律的“指挥家“,启发引领、联想推演、平等对话、合作探究,用神奇的指挥棒经营自己的“乐队”——启程、抒情、转合、激荡;没有现代化辅助手段,完全是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正视学生的关注点,不是居高临下的告诉学生“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但其蕴涵的外延和内涵却很广。这样的教学过程就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课程理念。于是,学生才探究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唱出”了自己心中的色彩,获得了心灵的远航与飞扬。
四、在想象中提升智慧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学生在阅读和和感悟中表达、充实和提升自己灵性的过程,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绮丽的想像能力为语文课堂带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了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动享受到的是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迪。涓涓的思维小溪轻轻地流淌,灵性浸润下的语文课堂创意无限、诗意无限。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一种动态的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想要孩子越长越聪明,就应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
在我们的教材中,为了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编者特意安置了许多漂亮的插图,这些图画恰好是训练学生说话的有效素材。教汉语拼音a o e 时,我让学生看图:
师:图上画着什么?
生1:一个小姑娘。
生2:一只公鸡。
生3:一条小河……
师:咦,这幅图画里原来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听呢?
(教室里沉静了一会儿,渐渐地举起了几只小手)
生:有一个美丽的早晨,阳光很好,小妹妹起床了……
大家被故事吸引住了,教室里没有一点声音,讲完后教室里响起了阵阵掌声,然后有更多的小手举起来了,嘴里还焦急地说着:“老师,我的故事跟他不一样!”在丰富的遐想后,一串串句子如珠玉般落盘,学生说得舒畅、痛快。在这个过程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从而提升学生的智慧。
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通过巧妙而高效的引领,使自己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提升智慧的语文课堂学习中。难怪有人说:快乐,让语文课堂走向幸福;生成,让语文课堂走向灵动;真实,让语文课堂走向永恒。而这一切,皆因智慧充溢,才让语文课堂如此充满魅力,开满智慧之花!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就是我们心中所追求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