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首页 课题概况 工作指南 专题培训 研究动态 学科建设 成果展示 中期评估 结题材料
结题鉴定书01-03
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10-20
申报•评审书06-18
课题方案06-18
专题培训
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10-20
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06-23
浅谈自主学习06-22
自主学习06-21
工作指南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10-17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03-02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10-24
《学科教学中培养学…03-23
课题组工作安排10-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学科建设>>数学>>文章内容
着力打造自主学习型数学课堂的实践和反思
发布日期:2016年05月23日    点击次数:      作者:周小苏    来源:

 

 

着力打造自主学习型数学课堂的实践和反思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周小苏
10月9日上午,根据期初教务处工作安排,我校开展了一次数学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的形式是一组两课,由我和张海运校长分别执教了六上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活动主题是“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型课堂初探”。本次活动受到了学校领导和数学老师们的高度关注,大家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各抒己见,为活动赋予了务实、高效的内涵,也激发了大家的研究热情。作为活动中的上课教师,我责无旁贷要对这节课和活动的主题作更多的思考。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两方面的一些认识和想法,希望能抛砖引玉,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大家能有更多智慧的观点和实践。
首先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本节课是《分数乘法》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节课《分数与整数相乘》中学生已经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而且已经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目标是: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所谓“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是指:让学生学完本节课后要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 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本单元的学习要为学生今后解决更多的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奠定基础,所以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对实际问题中每个分数具体含义的理解和明确单位“1”的量。另一个重点难点是: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直接用乘法来计算。
鉴于对以上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理解,我在备课时对这节课进行了整体上的把握,设想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解决四个本质的核心问题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我设计的四个问题分别是:1.原来你会怎样做?设计这一问题的目的一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唤醒学生对这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二是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的自主建构。2.现在你会怎样做?因为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布置学生进行了预习,所以他们已经知道解这类题目的新方法,这里就直接由学生来介绍。3.两种算法有怎样的联系?前面学生只是直接搬用教材上介绍的方法,而且也只是从计算结果上感觉到这种新方法是可行的,如何让学生洞悉两种方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成为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关键。另外,正如教参上所诠释的,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更多是“通过沟通两种解法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4.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寻找两种算法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深刻地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我设计以上四个问题的出发点除了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新知的产生原因之外同时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契合本次活动的主题“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型课堂初探”。
其次说说自己对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几点认识。开始备课时我心里没底,虽说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也是力图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在竭尽全力捕捉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机会。但将“自主学习型课堂”真正作为活动的主题来研究还是第一次。怎样的课堂才是自主学习型的课堂?为此,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小学数学自主学习型课堂的资料,并从中整理出3个关键点,为自己的备课提供有效的参考。
1.自主学习型课堂是建立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之上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自主学习型课堂的最终目标。
2.自主学习型课堂通常以问题为纽带,以尝试解决一些不能简单解决的问题。
3.自主学习型课堂既然是自主、互助的学习型课堂也就意味着自主与互助缺一不可。课堂中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
有了对教学文本的解读和对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大致了解,我就开始思考如何在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中保证或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我首先想到了将本课的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四个核心问题的形式展开实施,一方面给课堂理出一条主线,搭建一个框架。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可能。
在实施教学时,围绕四个核心问题我主要组织学生通过以下几种学习行为来探究新知。
1.独立思考。不仅在学生独立解题时要求进行独立思考,而且在与同桌交流或小组讨论前总是留一两分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以求达到讨论和交流的高效。
2.同桌交流。在学生用原来的方法解题后,组织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我是怎样想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题中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以及题目的基本数量关系,也为后面新知的教学作铺垫。
3.小组讨论。在寻找新旧算法之间的联系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讨论交流以寻找答案。我认为不仅从完成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有这样的需求,这一环节也应该是学生迸发思维火花,个性表达的一个生长点。事实上学生课堂上的回答至今仍让我兴奋不已,他们不仅从约分的角度谈到了两种算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参中也只提到这一种),还从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课前曾预设到)和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这一点教参上没有提到,我也没有想到)等方面解释了两种算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真是说得太好了。学生能有这么多的想法,这本身是我课堂上的最大享受。
4.同伴互评。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我就会问其他学生:“你觉得他说得怎样?”“有什么要补充的?”“你想对他提什么问题?”
我觉得课堂是应该交给学生的,只有在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学生也会在同伴的评价和评价同伴的过程中真正得以成长。
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大家对我这节课的评价和讨论,也很有收获,感觉还要在很多方面有所改善,比如对课堂中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以及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灵动和大气等等。但是,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将我们的自主学习型课堂真正推进下去,特别是如何布置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因为这是自主学习型课堂得以开展的前提。所以,在这几天中我每天都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通过预习将相关习题提前解答好,并要有自己的想法(想法包括自己对该题的理解,也包括由思考这道题目而产生的其它一些跳跃的、创新的思维等等),然后课堂上尽可能地将时间、机会交给学生,让学生去交流他们的所思、所感,让学生去调整他们在预习中解答题目的答案,在一节课的结尾我还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预习进行打分。(学生很诚实,因为他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能得以体现,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虽然刚开始尝试,但感觉这样实施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每一次尝试必定伴随着许多的观点和想法,催生着更多的思考和智慧,希望我们能享受其中,成长其中!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