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几点举措
【内容提要】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我根据平时的工作实践,并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进行分析、总结、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即:调查分析找原因,关注需要和心理,形式多样搞活动,常抓常新不放松。由于方法得当, 措施得力,我班学生的文明素养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文明之花常开不败,越开越美。
【关键词】 提高文明素养 调查分析 关注需要 关注心理 正面引导 内化 细化
又一个轮回,刚送走了一届初中生。现在“又要从头再来”教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看着眼前的新生,上届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仿佛就在眼前,有些事情值得回忆,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方面的工作和经验值得回顾和总结。
上届学生刚入学时,多数学生的表现尚好,中规中矩。但是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仅文化素质低,而且文明素质也较差。其表现为:有的在教室嬉戏追逐,疯劲十足;有的语言粗俗,满口脏话;有的爱吃零食,乱丢乱扔;还有的态度蛮横,缺乏恭谦……尽管只是少数学生,但也有“一颗老鼠屎”的能量。如果不加以教育,不仅会影响校风、班风、学风,还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对学生文明礼貌的教育和文明素质的培养当务之急。
一、调查分析,找出原因
新生来自下面的三所小学 ,由于各小学在平时教育教学管理的差异。其学生的成绩和品德也有不同。根据我平时和学生的挨个调查得知:学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是满意的,对新的老师较为敬畏。还通过对原来班主任及老师的调查,这些学生在小学就比较调皮,不好好学习,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都很差。这不能说原小学就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能说这些教育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没有内化到学生心灵深处,造成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少,或者根本就没有听进去的状况,还是我行我素,继续“差”下去。我观察调查还发现,这些学生本质并不坏,还是愿意听老师的话的,只是自己管不住自己。他们还具有两面性,在老师面前表现好,脱离了老师的视线,则表现极差。对这些学生,我不能靠批评,训斥转变他们,我尝试着用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他们,即:用文明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文明素养。
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种需要。需要是发动行为的基础。这个理论告诉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学生的需要。
(一)关注需要,展开活动
新生来到学校,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老师,新面孔的同学。这些,让新来的学生产生距离感和失落感。因此,他们在新的环境中,需要新伙伴,新朋友。需要和新老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希望得到各科任老师的重视。这些需要应该都属于正常需要,一些学生都为之做出努力。特别是那些调皮生,更应该倍加关注。为了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开学初,我班就开展了“文明礼貌交友,互相帮助学习”的活动。利用主题班会这个平台,让学生自我介绍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使学生能互相了解认识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接着,我班又搞了一次“师生联谊会”的活动,请各科老师参加。师生倾心交谈,联络感情,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学生消除了隔阂,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老师关心学生,学生更加尊敬老师。
为了满足他们想得到重视的心理需求,我们开展“学生轮流值日’’ 的活动,学生轮流当班长,管理班级一切事情。学生们在这个活动中学会了管理。同时也切实体会到文明行为带来的成功感。
(二)关注心理,正面引导
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问题主要出在心理方面,他们上课听不进,东张西望,坐不住。经常性的下位置。这就是典型的焦虑心理。如:我班的丁某,他的心理就出现这样的问题。该生比较聪明,接受能力较强,就是做事浮躁,在课堂上坐不住,小动作不断,下课第一个冲出教室,对周围同学影响很大,如不及时纠正,危害性极大。我经常找丁某进行交谈,帮他分析原因。通过交谈,了解到该生的问题主要出现在家庭方面:他父母离异,父亲对他要求高。但又沟通得少,他的情绪自然就浮躁起来。针对问题,我及时对他进行心理辅导:①进行立志教育,根据自己的特点立志;②进行良好习惯教育,要能克制自己,做事要有始有终;③进行榜样教育,用革命前辈献身革命的精神和科学家们踏实严谨的工作态度教育他。经过长期耐心的辅导。该生表现良好,学习也取得了好的成绩。
以上仅举了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有的学生有“逆反心理”,有的学生有“网瘾心理”……等等,我都用心理辅导法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调节自我,使学生成为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好学生。
(三)专题讲座,陶冶心灵
利用“专题讲座”这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文明素质方面的教育。每学期进行两次讲座。主讲人有时是请政治老师讲,有时是我自己组织材料主讲。我主讲的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针对学生中语言粗俗,不讲礼貌,态度蛮横,不会礼让的现象,主讲了“学会文明用语,规范礼仪行为的内容,讲座内容涉及到下面几个方面:①我国古代文明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老的传统美德和礼仪规范,在今天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②学会运用“敬语”,使自己的语言得到净化,具有美感。所谓“敬语”就是恭敬礼貌的语言;通俗的说法就是礼貌用语。我国提倡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除此以外还分了细类,如问候语:同学你好!送别语:老师再见;请求语:请你让一下,好吗?安慰语:这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再努力。赞美语:你真棒!提醒语:请你把纸屑放进垃圾桶好吗?劝诫语:请求你们不要再闹了好吗?互相谦让一点。③规范礼仪行为,对学生在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仪表、服饰等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要求。根据观察反馈,听了专题讲座后,学生们的言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明素质得到提高。
二、常抓不懈,成效显著
对于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这一工作,几年来,我常抓不懈,因此,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班每学期开学初,被评为“开门红班级”,期末又被评为“先进班集体”,校级三好学生占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本班学生胡锦乾被评为区级三好学生,耿默琳被评为市级三好学生,我带的这个班级被评为“区优秀班集体”和“市级优秀班集体”。同时,学生文明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文化素质的提升。今年中考,全班升学率100%,有十五名学生考起了省级重点高中。
回顾前面的工作历程:我有两个方面的体会和反思:其一,培育学生的文明素质要做到“两坚持”即坚持以人为本,这样工作就有意义;坚持常抓不懈,工作才有成效。其二,要做到“两化”,即“细化”和“内化”。关于“细化”,就是要把文明教育“细化”到工作的每个“节点”,“细化”到整个工作流程;关于“内化”就是要把文明教育在学生内心深处扎根,“内化”于学生的心灵。这样,文明之花才会常开不败,越开越美。
【参考文献】
1、廖清文《美国学校教育特点及其对我国德育改革的启示》教育与职业. 2007年3期
2、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 2002年8期
3、 李小平《浅析农村初中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 读与写杂志. 2007年1月
4、朱水江《“城中村”小公民文明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小学教学参考.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