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1.流动儿童:《常州市适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2014年)中指出:适龄流动儿童少年是指年龄在6周岁以上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而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流入并居住在本市有学习能力的未成年人。
2.文明素养:人在社会公共环境中所具备的符合人类公德价值取向的人格气质、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它是一个人良好的品质修养,是人发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追求,体现在外在就是言行、仪态的文明,举止待人的优雅和谦逊。
3.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在这里,我们认为“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主要指学生的行为习惯、校园公德和文明礼仪等精神文明因素,其内容涉及学生的语言、行为、衣着、环境、秩序等各方面内容,主要包括文明仪表、文明言行、文明交往等方面的基本素养。
4.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研究:从教育的角度讲,就是要根据流动儿童的身心特点、认知基础和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形成文明仪表、文明言行、文明交往等方面的基本的核心的素养,实现与他人、社会文明交往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有益的基础。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通过搜索我们发现,专门对“流动儿童基础文明素养培养”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
国际上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道德修养上的问题,普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中包括礼仪教育。如:英国等国家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韩国从1973年起就开设道德课,正式以书本形式向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教授各方面的基本礼节和道德规范。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国外对小学生文明素养的培养主要以“公民教育”的形式进行。
国内的研究,根据研究的层次和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全民性的公民文明素质培养研究、大学生文明素质培养研究和中小学生文明素质培养研究。近几年来,国内小学教育工作者也开始关注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并做了深入研究。重点针对学生日常习惯的养成,具体从小学生的文明礼貌、学习读书和卫生健体三方面的养成策略来进行研究,提高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者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对养成教育的内涵进行诠释,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操作性也不断增强。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是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带有分离的状况,或是说理不够,机械训练;或是空洞说教,践行不够。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一是继续强调教育与训练相结合,体现“教学做合一”、“知行统一”。二是注重内在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外在的表现与内在的修养统一起来,简称内外统一,促进学生自主加强道德修养,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些多视角的教育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校课题组实施研究提供了可供选择和参照的路径与方法。但如何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尤其是流动儿童的基础文明素养,怎样从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与我校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吻合,与学校的发展并驾齐驱,促进流动儿童健康成长成为文明、优雅的武进 “新主人”,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贡献,这些是我们课题研究需要进一步探求的问题。
|
||||
(三)研究目标
|
||||
1.通过研究和实践,构建基于流动儿童实际的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培养的目标与内容,探索出一套满足流动儿童学生实际需求的培养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建立相应的观察评价机制,从而对培养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形成我们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创出本校的亮点和特色。
2.通过研究和扎实行动,使我校全体学生、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学生在文明仪表、文明言行、文明礼貌、文明交往等方面的文明素养有较大的提高,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让学生成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言谈举止文明得体、受欢迎的人,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通过研究和扎实行动,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发展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有新提升。同时进一步提高本校教师的师德修养、文明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
|
||||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
||||
1.通过研究文献资料,正确把握的基础文明素养的基本含义、具体内容和重要价值,以及培养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2.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追踪等方式,对本校学生,特别是外来流动儿童学生的文明素养现状开展调查研究。通过研究了解现状及流动儿童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培养的需求,同时针对流动儿童学生文明素养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3.根据外来流动儿童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培养方面的实际需求、教师的教育理想与追求、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等方面研究确定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培养的总目标与年段目标,并提炼出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表述。
4. 主要从开发实施相关校本课程,建立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主题教育活动序列,日常教育教学和常规班级管理中的相关文明素养训练,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和班级文化环境引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力量,发挥教师示范作用等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有效途径。
5.子课题: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研究。
(1)根据研究确定的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培养的总目标与年段目标体系,形成分年段的、逐步拓展和提升的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校本课程内容体系。
(2)对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校本课程进行试验,研究实施办法、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针对不足进行思考和完善,形成基于流动儿童实际的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培养方面的可供借鉴、推广的校本课程体系。
|
||||
(五)研究方法
|
||||
根据研究内容,本课题拟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辅之以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前,对实验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调查摸底,指定培训方案,然后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观察与分析,根据实施情况不断修正方案,每学期进行测评,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
2.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分析其实验前后的变化。
3.调查法:应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对基础文明素养认识与发展情况。
4.经验总结法:应用经验总结法,提升我校学生对基础文明素养意识,使之得到受益终生并为之宣传教育的目的。
5.观察主要由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在观察过程中结合对学生的即席访谈,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过程。
|
||||
(六)实施步骤
|
||||
1.准备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制定好课题的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收集材料,学习理论。
2.文献研究阶段(2016年7月—2016年12月):围绕课题收集材料、学习理论,完成对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文献研究。研究构建学生基础文明素养体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3.行动研究阶段(2017年1月—2018年6月):根据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在实践中研究与创新,构建起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课程系列,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开展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研究与实践,形成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基本模式和操作要点。建立起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评价机制。
4.总结阶段(2018年7月——2018年12月):认真分析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汇总研究论文、案例,向上级申请结题鉴定。
|
||||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从全社会来看,国民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升,但“踩花客”、“攀爬者”、“‘到此一游’爱好者”等屡见不鲜,向我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昭示着:文明素养是个重要课题,涵养公共文明任重而道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动儿童)在学校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频繁的流动、学前教育的缺位、家庭教育的缺失、复杂的社会和社区环境等导致他们的文明素养相对较低的现实,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公共文明素养的提高不能只寄希望于儿童的自省、自觉、自愿,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为学生终身有益发展奠基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
本课题将“立德树人”与学科教学、学生生命、生命价值的关系密切结合,致力于开发指向学生尤其是流动儿童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文明素养培养体系和与之相关评价机制;不断提升学校德育的层次,用文明意识培养文明习惯,实现学校全员在校是“乐学、进取、文明、健美”的牛小人,在社会是文明、优雅的武进“新主人”,进而推动社会文明蔚然成风;结合“八礼四仪”内容,在实践中研究学校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让学校教育与“中国梦”同频共振。
|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阶段成果(限5项)
|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研究论文
|
研究论文
|
2017.6
|
顾玉萍
|
课题研究的成功资料或个案
|
优秀案例
|
2017.6
|
金文娟
|
|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研究》课题阶段计划、总结
|
阶段性报告
|
各阶段起、止
|
刘莺芝
|
|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研究》课题中期评估报告
|
中期报告
|
2017.9
|
王宏亚
|
|
牛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培养课程
|
校本教材
|
2017.12
|
陈子、陈彩云
|
|
最终成果(限3项)
|
牛小学生基础文明素养培养优秀案例集
|
优秀案例、论文集
|
2018.11
|
顾玉萍
|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础文明素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
结题报告
|
2018.12
|
王宏亚
|
|
|
|
|
|
|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它符合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指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符合“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的大潮流。我校是一所乡村小学,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流动儿童总数占到我校生源的70%以上,并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流动儿童教育不仅是当前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矛盾突出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是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必要的。
2.本课题的主持人是我校陈子校长,她是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多年来致力于教育教学研究,我校“十二五”国家级课题的领衔人之一,撰写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红领巾“五小”明星在行动》等多篇论文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辅导员》等重点刊物,另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区、市级及以上奖项。课题组成员陈彩云、金文娟、顾玉萍、冯美娟、刘莺芝等老师几十年来一直奋斗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其中不乏德育工作先进工作者、教科研先进个人。同时,我校的领导都非常重视支持集体和个人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制定了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制度和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投入到教育科研中来。
3. 本课题酝酿立项期间,利用书籍、期刊、网络等广泛阅读和搜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实施了问卷调查,展开了讨论,主动寻求区教研室专家的指导,并为论证研究课题收集了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而且我校“十二五”国家级课题 《红领巾五小明星行动的实践研究》从文明小使者、家庭小帮手、知识小博士、艺体小明星、科技小能人五个不同的层面对牛小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提出了要求;新基础班队研究实践中实验老师又对各阶段学生基本特点、发展需求等做了研究。这些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我们组织成立了领导小组对此课题整个过程进行监管,筹备专项资金用于本课题的调研、整理分析、印刷、交通、聘请专家指导、通讯邮寄等。这些将为课题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