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首页 课题概况 工作指南 专题培训 研究动态 研究案例 成果展示 中期评估 结题材料
课题组研究人员需知03-11
课题组会议:前阶段小…03-08
本课题研究组人员名单…03-07
本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03-07
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03-07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05-20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09-23
专题培训
我们的“五小”明星…01-08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08-3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08-28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08-28
小学生文明素养专题…08-28
践行文明公约 提…08-26
清华附小“教师可以…03-14
工作指南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10-11
牛塘中心小学文明习…09-01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03-08
文明素养必修课内容…01-16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09-21
关于牛塘中心小学2…05-17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素养的研究>>成果展示>>文章内容
创新德育形式 提升文明素养
发布日期:2017年08月28日    点击次数:      作者:顾玉萍    来源:

 

德育工作常做常新,无论是校园文化的营造,还是主题活动的创新,以及家校合作的延伸,每一项工作无不体现了其中的匠心独运。课题研究始终围绕“提升文明素养”这一核心目标,突出“创新”这一元素,改进德育形式,延展教育路径,推进全员育人。

一、重视文化建设,营造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八礼四仪”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我校利用连廊、黑板报、广播、电子屏等宣传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文明、优美、和谐”的人文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小报、征文,儿童连环画故事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让他们明白文明素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作为现代公民,必须要牢记在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二、借助家校合作,规范学生行为

重视并发挥家庭和社会德育资源的育人作用,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并充分利用小百灵报刊、校园网,以及微信等新媒介的作用,开成家校社的教育合力,取得教育的一致性。

每年九月,一年级新生入学之际,文明素养教育就是学生入学教育活动中重要的一项内容。为此,学校特地召开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学生教育发展中心都会对学生的入学礼仪进行专题培训,并制作入学教育折页、入学微信宣传送给每一位学生,家长会结合学校提出的礼仪规范进行相关的文明教育,如:一声问好(要文明有礼);两个轻轻(走路轻轻、说话轻轻);三处整齐(教室整齐、课桌整齐、书包整齐);四项自觉(自觉早读、自觉午餐、自觉劳动、自觉作业)等。

只有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合力和良好氛围,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三、借助有效途径,指引行为方向

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学校提出了“十好”习惯:走好路、做好操、扫好地、上好课、读好书、写好字、唱好歌、行好礼、吃好饭、睡好觉。围绕“十好”习惯,通过讲故事、编儿歌、演讲、征文比赛,拍微电影,五小明星”讲坛,设立岗位等途径,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同伴督促的能力,逐步规范学生的“十好”文明行为习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内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改进教育方法,寓教于乐,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文明礼仪在我心”为主题的“五小明星”讲坛由学生主讲,从中国古今名人礼仪故事入手,生动阐述了基本礼仪规范:言语礼仪、行为礼仪、穿着礼仪、集会礼仪等。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实践体验到我校制定的“牛小学生在校文明礼仪要求”、低中高“五小明星”之“文明小使者”的具体规范,还分享了我校“文明小使者”的典型生活实例,让学生们感受校园中的礼仪氛围,学习牛小礼仪规范,激励他们争做牛小的“文明小使者”。 文明礼仪体现在学生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学校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不断开辟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学生通过参加常州市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手绘画大赛,寻找校园礼仪之星活动,校园文明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对文明礼仪知识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纷纷表示要将所学潜移默化地移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中去,使整个校园始浸润在浓郁的文明有礼、热情友好、宽容谦让、诚实守信的和谐氛围中,让礼仪之花处处开放。

文明素养教育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创新德育形式,彰显学生生命的教育价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