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晋级” 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全面成长。体育课正是学生展示鲜活个性,迅速获取成就感的大好舞台。为此,体育课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动作和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快乐。
然而,学习的快乐也有层次之分。学生对体育课相对宽松的组织和对体育活动本身的原发性快乐是较低层次的;而对体育课形成自觉习惯,主动通过锻炼身体来寻求快乐是较高层次的;只有为促进身心健康,通过意志努力,全面增强体质去从事各种锻炼,甚至形成了以苦为乐的信念,才是体育的最高层次的快乐。
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的快乐不断“晋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双边关系中“导”的作用,在导德、导思、导法、导向之时,不忘了导趣。例如有的同学在体育活动中兴趣单一,发展不够全面,致使体育教师就要向学生展示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启发、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运动技巧,体会运动的快乐,这样才能更全面有效的训练学生的肌体,增强运动技能的储备,挖掘学生的身心潜能,为终身体育夯实基础。
体育课的快乐,往往因人而异。例如有的孩子喜欢轻松欢快的肌体游戏,体会着与同伴之间的默契配合,斗智斗勇的喜悦;有的学生喜欢竞争激烈的球类比赛,感受着大汗淋漓、精疲力竭之后的欢畅;有的喜欢在个人项目中一显身手,有的则情愿做热心的观众摇旗呐喊,或者甘心鞍前马后地服务。因此,体育课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支配权,项目选择权,以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实现自我。事实上,教师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对教学内容都感兴趣,这时,教师切忌过多地使用行政命令,让学生的言行“强行入轨”,而应开动脑筋,寻求教学的契机,兴趣的突破口。
体育教学之快乐,应该是双向的。在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应是快乐的、轻松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师生情去相互感染,使教学气氛热烈而又理智。如果教师的课上得很累,很死板,那么,这样的课绝不能算是好课。须知,在给学生“松绑”之际,便是自己的教育思想得到自由快乐之时。
那么在体育教学中,为了较好地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呢?
一、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树立课中为学生当好引导员、服务员的思想,明确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课实际是在一种特殊环境下的人际交往,在这种环境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加以引导,循循善诱。让学生说,让学生评,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教师切忌装腔作势,应以科学诚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同学,这样才能建立起融洽、轻松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体育课中的语言要生动形象,使学生听后心情舒畅,产生各种积极的联想,并使学生认为老师严肃公正、和蔼可亲;音调的节奏要明快,做到长、短、缓、急、慢、快、起伏、错落有致、抑扬顿挫,这样学生才乐意上体育课,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对体育学习产生兴趣。
二、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
所谓教材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指教材的内容、难度应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教材的安排应以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为依据。例如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学、爱好不稳定、神经系统易疲劳、耐力差、模仿性强等特点,不宜安排长距离赛跑、大力量练习、静力练习以及其他较缓慢的练习,如太极拳、气功等。另外,教材要在“新”字上下功夫,“新”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求新不能脱离实际,不可能一下做到全方位的新。可在某些环节,某个方面或个别动作上加以创新。如设计多项教材同时出现,让学生选练,这样学生就会分成若干组或群体,他们之中自然就会出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的生动局面。
三、教学方法的相应改革
在传统的体育课模式中,教师把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等做统一安排,长久施教使学生养成了依赖等待的思维方式。长期以来,“训练式”、“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一直统治着体育课堂教学。如讲到长跑对身体的影响,既有技术深度,又有理论深度,讲完后就开始跑。这样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怎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呢?在教学改革中,可以大胆地进行角色转换,由懒散、等待的被动状态转为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集“教”与“学”于一身,对体育课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例如:把长跑练习设计为游戏法、接力式或分组计分式等,肯定比个人计时跑效果要好得多。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三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要说一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不如说三年级学生,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它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对于激发学生参与运动,掌握动作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等都有积极重要的作用。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拳脚相向,也有失利的组同学之间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游戏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这时,我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教导学生特别是有倾向性的使学生认识游戏比赛的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总之,兴趣是推动人们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是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前提。我们体育教师应以当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开发他们的兴趣资源,把快乐体育实实在在地贯彻到体育课中去,真正让快乐“晋级” ,使学生健康快乐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