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节俭,从我做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要求:
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有理想有志气的人应具备的品质,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不可丢掉的传家宝。
2.让学生懂得“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知道当今我们仍然要勤劳节俭的原因。知道现代社会仍需要发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
3.懂得要从小培养勤劳节俭的好品质,做一个勤劳节俭的人。
4.学会辛勤劳动,不懒惰。以勤劳节俭为荣,做到不攀比,花钱得当,不买不必要的东西,学会储蓄。爱惜物品,修旧利废、物尽其用。
二、教学重点:讲清勤劳节俭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如何做到勤劳节俭。
四、教学准备:
1.教师为小辩论活动的双方准备若干观点,以便在学生活动时加以引导。
2.教师充分准备一些有关“节俭日”的文字、图片阅读材料,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的影音。
3.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收集有关节俭的人和事例。
五、教学过程:
(一)引经据典,启发谈话 ,揭示出本课的话题: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10月31日 是“世界勤俭日”,“勤俭”已经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主题!“勤俭”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家宝,古籍典章中,民间谚语里,以及历史名人佳句,不乏对勤俭的精彩论述。现择“宝典”中之一二,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共勉。
(分发 10月31日 是“世界勤俭日教育参考资料给学生阅读):
材料 1:“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这一明朝朱柏庐《夫子治家格言》里的名句当永远镌刻于每个人的脑际。试想,千秋伟业“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多少代人的血水汗水甚至生命,数以千亿元计的工程造价换取的。而那些我们司空见惯的“长流水”“长明灯”难道不是另一种“犯罪”?我们有何理由听之任之?
近年来国内矿难频发,近日媒体报道河南又有多人因此丧生。冬日在集体供暖的屋子里,您可曾想到不可再生的煤,可曾念起那些与煤长埋地下的同胞?
材料 2:“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朝婉约派诗人李商隐此诗句并不“婉约”,一言概括了节俭于国于家的重大意义。商纣王肉林酒池,为博宠妃妲姬一笑,不惜撕破千绢万帛,则殷灭;隋炀帝为观琼花修大运河到江都,耗尽民力造行宫,惹出36路烟尘72家反王;清西太后一顿饭上千两银子,且“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民焉能不反,清王朝焉能不亡?
而共产党人方志敏将军,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只有几件汗衫和破袜子;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传为佳话;向警予也以一个“粗瓷大碗”为后人传诵。
然而我也不禁想起前不久被曝光的“人民大厦”的15万元的一饭之资,想起几十万元的几枚月饼,想到索价数十万元的一个手机号码,物欲泛起的市场经济社会里,这难道真的是必然出现的正常现象?
材料3:“当用则万金不惜,不当用则一文不费。”
对此理解最深的当属华人首富李嘉诚,他曾说,“要我马上拿出一个亿,我面不改色。但谁在地上丢一分钱,我会立即捡起来”。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见到了太多太多与之相反的事例:打肿脸充胖子胡显富穷摆阔者有之,该花在刀刃上的钱却吝啬刻薄者有之。比如在吃喝玩乐嫖赌抽上可以挥金如土,而在文化教育消费,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方面却缩手缩脚、偷工减料。戴着贫困帽子的万源进行用巨额公款追星不就是一例吗?还有,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的层出不穷,不都是劳民伤财,破坏生产吗?
“一块煤,不算多,千块煤炭堆成坡;一滴油,不算多,点点滴滴汇成河。”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如果每人每天节约1分钱,全国13亿中国人就能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大约50亿,就能建起5000所希望学校,就能让近千万个失学孩子重返校园。可见倡导勤俭节约对于泱泱大国该有多么重要。
大约3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后,继续引导启发谈话:
勤俭不是小气,而是一种文明,应该被广泛传承。大到国家,小到家庭,不分贫富大小,如果勤俭文明之风盛行于世,将是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同学们,现在家庭生活都比较富裕,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家里的独苗,可以说要什么有什么;这时我们还需要不需要劳动和节俭?
板书引出:勤俭节约——不可丢
(二)结合事例,使学生懂得,勤劳节俭的意义。
1.请同学们看一张照片《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
提问: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士们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
(通过背景资料的展示,学生参与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没有战士们的劳动开展大生产运动,我们革命就度不过难关,很难取得胜利,)
2.讲两代大庆石油“铁人”的先进事迹。(课前让学生找)
(通过学生讲,激发学生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的热情)
3.听录音故事,下载《兄弟俩》。(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真正的幸福生活的道理)
4.什么是节俭呢?如今物质条件这么好,还有必要节俭吗?
(分组正式开展辩论)
(注意引导:节俭是指用钱有节制、俭省,不随便浪费财物,是一种美德。)
5.谁能说说什么是勤劳节俭?(引导学生总结观点,代表发表论述)
( 师适当小结:对!勤劳就是努力劳动,不怕辛苦。节俭就是爱惜劳动成果,不挥霍浪费。)
6.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勤劳节俭的名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下边请同学们读给大家听。
“只勤不俭无底洞,只俭不勤水无源。”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成由勤俭破由奢” 不仅是大国,以下一组数据足以表明中国还是个穷国:目前全国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 1100万低保对象和上亿的流动民工,他们生活状况之贫苦相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勤俭办一切事业。
“国以俭得之,以奢失之”,节俭不仅于国于家大有裨益,而且与个人得失也休戚相关。如:“俭则可以成家,俭则可以立身”。而王安石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的“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应该成为多少达官显贵的座右铭啊。但也有这警世恒言战胜不了贪欲的时候,王宝森、成克杰、胡长清、李真之流无不是骄奢淫逸的魁首,假如他们要是能学学蜀国贤相诸葛孔明,“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何至于落到今天如此下场?与此同理,明史《后妃列传》说:“骄纵生于奢侈,危之起于细微”,清代徐荣说:“街头庙脚褴褛身,半是当年奢靡人。”都是从反面指出了奢侈浪费的危害以及节俭的重要意义。)
小结:同学们,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一生的瑰宝,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把它抛弃。
板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联系实际,讲清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勤劳节俭?
1.请看小品表演。
(学生表演:一家人外出在商场购物,孩子要求家长买一些东西。)
提问:改革开放了,一家人生活比较富裕,孩子应当见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吗?家长为什么没有给孩子买,他们是怎样想的?
(学生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一个人如果养成挥霍浪费的怀毛病,对自身成长不利。)
2.请看录像《我上大学了》
(说的是,某学生上大学家长给准备了两大包袱衣服,刚上学没几天干净衣服就穿完了。自己不会洗。就又在脏衣服中挑选稍干净一些的,可是还是免不了招来同学的讥笑声。星期六,他穿着脏衣服,背着两大包裹衣服往家走很是滑稽。)
提问: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体会,勤劳能给自己带来方便,生活离不了,从而自觉培养自己勤劳的好习惯)
3.听故事,《南京路上好八连》
提问:八连战士是怎样保持艰苦奋斗作风的?
(引导学生回顾八连战士的具体做法,认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八连的传家宝。)
4.听唱歌曲《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
提问: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想法?
板书:国家强盛的需要
5.请同学们讲自己收集的名人、伟人勤劳节俭的故事。
提问:他们是怎样做的,他们是怎样想的?
(首先使学生明白勤劳节俭的具体表现,以及他们的思想境界,从而体会高尚的思想品质。)
6.夸一夸班上勤劳节俭的人和事。
(表扬做得好的同学,给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
请这些同学谈一谈 自己的想法。
小结:对个人来说,勤劳节俭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做人的美德,是有理想、有志气的表现,也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所以,我们要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板书:做人的美德 成长的需要 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7.提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做到勤劳节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提高劳动的自觉性,找机会锻炼自己。节俭做到:做到不攀比,花钱得当,不买不必要的东西,学会储蓄。爱惜物品,修旧利废。)
(四)运用观点、辨析练习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学习的认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1.看课后评一评
提问:你同意谁的看法,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说?
(使学生通过讨论懂得现实仍然需要勤劳节俭。第一种,是使学生明白应当量力为出;第二种,贪图虚荣,盲目攀比,既使自己苦恼,同时增加父母精神负担;第三种,有作为的人绝不应把比吃穿当作主要的追求,应当把学习与工作放在第一位。)
2.小组讨论。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结合实例说明,富裕了注意节俭的好处;富裕了挥霍浪费的害处。
3.结合课后自查题目,谈谈自己的认识。
(把课后自查题编制成互动选择题,制成课件输入电脑,学生通过电脑演示,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解答后,电脑显示答案。)
(五)总结全课,提出希望
今天我们学习了《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一课,通过学习大家不但懂得了,勤劳节俭对个人以及对国家的好处,同时还懂得了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希望大家注意从小培养自己勤劳节俭的好作风,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怕苦,不怕累。记住“勤劳节俭是一个人事业有成的重要条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六)课外实践与探索:
1.与家长探讨:现在条件这么好节俭的意义有多大?
2.在家庭中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过一段时间与同学交流体会。
3.在班集体中寻找在勤劳节俭方面做得好的同学,与他们探讨这样做的好处。
4.想一想,自己在节俭方面做得怎么样?今后有什么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