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素养的研究>>研究案例>>文章内容 |
|
发布日期:2015年11月23日 点击次数:
作者:赵玉亭 来源: |
多措并举 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赵玉亭
德育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小学阶段德育目标是: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养成努力学习、孝敬父母、关心集体、文明守纪、爱护环境的良好品德;培养自理自强、团结协作、辨别是非的能力;有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由此可见,小学德育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基础教育。笔者认为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道德观念教育
在全社会期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今天,如何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德育,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有机统一,达到立体的、全方位的落实与渗透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科渗透德育中也要重视“润”,只有“润物无声”才能达到教者有意,教育无痕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立足课堂教学,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贯穿和渗透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参与式、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新的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中明确提出了德育方面的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又要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有位教师在执教《海伦.凯勒》一文时,先指导学生读文中选取的海伦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海伦在失聪失明后,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夜以继日地学习说话,从而成功地考上大学。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海伦以她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虽然身体残疾,但残而不废!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最后号召同学们要学习海伦的精神,面对挫折与不幸,应该始终做一个强者,做一个永远“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科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的在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不同学科本身的特点,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有了德育的春雨润物,我们的明天一定是“花重锦官城”。
二、以常规管理为载体,促使学生文明行为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那么作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站在面向未来,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抓好常规管理工作,在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文明礼仪训练中,关注每一个细节,做好每一件小事,持之以恒地反复抓,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时效性,树立“学校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的德育观念。
1.丰富德育活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小白灵广播,晨周会,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校园精神文明,及时表扬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利用国旗下讲话的形式认真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同时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等。
2.强化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要加强班级制度、班风和学风建设,让各班教室的布置体现出班室特点,营造生动活泼、洁净素雅、健康文明、催人奋进的良好育人氛围。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墙报等文化阵地的指导管理,在把好舆论导向的同时,力求主题突出,图文并茂,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
4、不断强化“文明班集体”和“文明小标兵”的创建评比活动。充分发挥团队作用,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日常工作管理,及时了解各班学生的情况,对卫生、守纪、两操、礼貌及爱护公物等内容进行细化、量化,每周公布各班的得分情况,做到公正、公开、公平,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加强教育。
学校常规管理要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使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在体验中形成良好文明行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学校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树立“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的观念,围绕每年确定的主题,精心设计德育精品活动,通过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交流读书心得等形式,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1、以少先队为主阵地,抓好传统节日及建队日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建队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我爱红领巾”、“唱响队歌”、“我为少先队添光彩”、“红领巾心向党”等形式为主要内容,引导队员继承和弘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少先队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2、?播下感恩和爱的种子,让心灵开出最美的花。现在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因此学校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例如通过开展“心怀感恩伴成长”活动,让学生从每天帮父母做一次力所能及的家务,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每天说一句祝福的话语等这些基本的小事做起,学会以实际行动感恩,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以及为自己所付出的艰辛的同时,学会感激他人,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一次真正的洗礼,从而奏响和谐社会从小学生抓起的生动乐章。
3、通过“文明礼仪我能行”主题月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陋习”、“评选校园十大陋习”、“我是文明小博士”等主题中队活动,通过小品表演、哑剧、相声、小组唱等丰富多彩的文娱形式,使学生在自娱自乐中明真理,长真知,在哑然失笑中辨丑恶,明是非。
四、拓宽德育空间,提升学生文明素养
1、发挥社会资源的教育功能。教育资源是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和必备条件,要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活动,首先要选择好、组织好、利用好社会资源,把社会资源纳入我们德育活动轨道。充分发挥资源单位的育人功能,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德育基地,利用革命传统资源进行爱祖国教育、利用风景名胜资源进行爱家乡教育、利用社会历史人文资源进行爱民族教育、利用校内环境德育资源陶冶学生情操等
2、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听讲座、随堂听课等形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同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关爱学生。
总之,德育要始终贯穿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要做到多措并举,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对学生重点进行“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努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境界,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