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首页 课题概况 工作指南 专题培训 研究动态 研究案例 成果展示 中期评估 结题材料
课题组研究人员需知03-11
课题组会议:前阶段小…03-08
本课题研究组人员名单…03-07
本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03-07
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03-07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05-20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09-23
专题培训
我们的“五小”明星…01-08
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的…08-31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08-28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08-28
小学生文明素养专题…08-28
践行文明公约 提…08-26
清华附小“教师可以…03-14
工作指南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10-11
牛塘中心小学文明习…09-01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03-08
文明素养必修课内容…01-16
《基于流动儿童实际…09-21
关于牛塘中心小学2…05-17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基于流动儿童实际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素养的研究>>研究案例>>文章内容
流动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5年10月23日    点击次数:      作者:王鑫霞    来源:

 

流动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王鑫霞
一、流动儿童受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家庭教育问题
     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流动儿童家庭。但流动家庭教育问题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1)家庭教育学习环境不佳(2)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3)亲子沟通少(4)过高的教育期望值(5)隔代教育现象突出。其成因主要为:(1)流动家庭生活压力明显大于本地家庭,家长忙于为生计奔波,缺少足够的时间过问子女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健康,亲子关系疏远(2)流动儿童家长文化水平偏低,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3)其家庭的“流动性”特点,使儿童的成长环境得不到保证(4)相对较弱的经济条件限制了子女的教育投资水平等。
2、家园(校)沟通问题
     家校沟通,指家庭和学校双方为了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彼此了解、相互合作而进行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行为。流动儿童家长多从事一线工人或个体三产,工作时间长、自由支配时间短,家长工作太忙的影响因素远远高于教师。部分家长还表示,“老师太忙,不好意思打扰”。教师则认为,“家长很少主动联系老师,对孩子的学习、表现不关心”。可见,教育双方还缺乏默契的配合与相互理解。沟通内容单一”是影响家园(校)沟通的另一因素。幼儿家长主要关心的是孩子的生活;教师关心的主要是学习和纪律表现。双方均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与心理健康成长的关注度不够,家校沟通内容单一、片面且存在关注内容方面的矛盾。
、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家长教养水平,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由于流动儿童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等原因,使得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成为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家长们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不甚了了,仅凭个人成长经历中所获得经验去教育孩子。由于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高,极其关注孩子的成绩,却缺少教育过程的引导,重智而轻德。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和身心健康发展。而家庭的“流动性”特点使孩子经常处于与新环境适应的矛盾中,也在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学习习惯。
     因此,社会各界和学校应努力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改变家长不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1)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孩子的发展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设定符合孩子发展实际的教育目标;(2)努力改善亲子关系,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与孩子的民主沟通与交流上;(3)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担当好子女“人生第一位导师”的责任。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访、发放资料等方式对此做出力所能及的工作。
(二)、加强家园沟通建设,形成对流动儿童教育合力
     要做好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从来就不是家长或学校方单方面所能解决的。唯有家长与学校展开充分的交流、沟通与协作,才能有效的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利于流动儿童的健康发展。如前所述,在流动儿童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家长与教师均存在“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的问题。为此,(1)教师和家长均要改变观念,充分重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做好沟通工作;(2)通过积极的家校沟通,对孩子的学习、身心发展尤其是健康心理的发展作出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为更好地做好孩子的教育教学提供参考;(3)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家校沟通,例如:网络短信平台、电话、校访、家访等。要求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有记录、有总结。有效地促进了家校之间的沟通,促进了家长与教师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了教育合力的形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