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一)背景与价值
我们提出基于“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是课堂现实的需要。近年来,我校致力于建设自然、质朴、适切的课堂,提出“诚朴课堂”,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赋予“诚朴”课堂更丰富的内涵。课堂应该实实在在,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常态下的课,即朴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扎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少则得,多则惑。”(老子)追求“朴实、扎实、丰实”的课堂境界,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永恒的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我们期待拓展教育教学时空,从课前、课中、课后三处着手,首先,变一般的备课为切准学生学习起点的教学设计;其次,在课堂上追寻四个平衡即1.传授知识和探究性学习的平衡。2.解决问题和培养问题意识的平衡。3.归还学习时间和归还思维过程的平衡。4.知识积累和素质积淀的平衡;最后,变作业批改为师生对话。对当前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理性剖析,重新定位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能促使教师改变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努力探寻提高小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的途径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试验以来,小学课堂有了一定的变革,但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课堂。尤其在当前课程改革再出发的阶段,只有让教育科研走进课堂,才能抢占教学改革发展的先机。只有对课堂研究得越深入、越具体、越科学、越富有实效,才能越接近课程改革的本质。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不仅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源泉,更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是校本教研的需要。传统的校本教研活动最大问题是教师参与意识不强,教研之前、教研之时以及教研之后,教师之间都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和互助,因此活动收效甚微。我们希望通过以“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点燃教师的教研热情。
四是教师成长的需要。教师的专业成长,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课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发现教研成果和问题,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改进方法。我们希望立足课堂,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利用“理论学习——课堂展示——自我反思——集体评议”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在千锤百炼中得到发展。课题研究通过对课堂进行分析,从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看本质来揭示某一内隐层面的教学规律,它是教师成长主渠道。
(二)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总目标:以“诚朴”文化为观照,以朴实、扎实、丰实课堂教学研究为目的,以策略研究为载体,以行为反思和行为跟进为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打造“三实”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螺旋上升的教学行动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具体目标:
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一条可供学习或借鉴的“三实”课堂教学研究的实践模式及操作策略,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研究和实践,使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使课堂面貌得到改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研究和实践,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通过研究和实践,加深对课堂教学研究的理解与认识,提升教师的反思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和教学水平的小学骨干教师。
2.研究内容:
(1)“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核心概念、内涵的研究。
通过研究准确理解“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的核心概念、内涵,准确把握课题研究方向。
(2)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调查和分析研究。
(3)“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操作策略的研究。
①“三实”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和教学评价策略的研究。
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高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高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适切的教学目标的制定策略,做到目标扎实。
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为标准,而是应关注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三实”课堂教学过程实施策略的研究。
在教学中还课堂本来面目,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课堂有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丰实。
③“三实”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策略的研究。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怎样把一定的教学内容教给学生,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利用教学的时间、 空间、捕捉和利用好教学的资源、 怎样发挥教学设备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形式要解决的问题,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寻朴实、高效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借鉴与创新
1.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自教学活动诞生之日起,教育实践者和教育研究者就在“追求教学成效,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这一功利性动机的驱使下研究和探索它,不断孕育、萌生和形成了丰富的教学模式思想。
国外的教学思想较为系统,表现为重视教学效率和寻求有效教学方法(模式)与途径。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提出了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的“指导——发现”教学模式。现在影响较大的有效教学模式主要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阿莫纳什维利的“合作教学”模式等。
进入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借鉴国外教学模式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吸取外国教学模式之所长又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学模式,可谓雨后春笋。华东师范大学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基本要求,即可以去努力做到“五实”: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她认为课堂应该是有意义的、有效率的、生成的、常态的也是有缺憾的。
2.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
(1)本课题是“诚朴”文化观照下的“三实”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诚朴”校园文化对本课题的研究有着价值的引领和潜在的影响,而本课题的研究必将更加丰厚“诚朴”文化的内涵。
(2)本课题以“三实”课堂教学研究为目的,以策略研究为载体,以行为反思和行为跟进为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打造“三实”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在螺旋上升的教学行动实践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实践性教学智慧得以发展,促进师生的双赢发展。
(3)对“三实”课堂研究操作方式与实施策略的深入研究并进行系统建构。
以上三点是本课题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
(四)思路与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建立组织。课题将在教师中心的组织引领下,由本校若干名中青年骨干教师成立课题核心研究小组,在学校展开研究与实验,形成核心成员与学校其他教师、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有机结合。
完善方案。由课题组核心成员制定本课题的总体方案,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从而形成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操作框架。
加强学习。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学习初步制定的实施方案,开展相关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活动,帮助相关人员明确研究目标,理清研究思路,提高思想认识,掌握操作方法。
开展研究。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
及时总结。及时总结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成果与经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改革、教研方式创新、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成果,通过教研活动、网络平台等途径,积极宣传推广。
2.本课题将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阵地,根据研究对象和不同内容落实到课堂教学及日常行为中,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法:在实践中坚持理论先行的原则,认真学习与课题研究有关的理论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别人的好的经验,融入到课题的实践中。
经验总结法: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研讨,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促进实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化。
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观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活动。
(五)过程与计划
本课题计划三年时间完成,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将分下列四个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5月—7月)。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设计方案,成立研究组织,构建研究网络。
第二阶段,理论研究阶段(2018年8月—10月)。课题核心组对教师专业发展、课例研究等进行深入地理论研究,开展广泛的实践观察。并组织教师对方案进行研讨论证。同时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
第三阶段,实践研究阶段(2018年11月—2021年5月)。组织教师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验。在实践过程中继续开展理论研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总结提炼,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修正原定方案。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21年6月—7月)。对本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完整的文本材料,既做好结题鉴定准备工作,又在本校宣传推广。
(六)保障措施
学校行政和课程中心、教师中心高度重视对本课题的研究,学校为本课题提供一切必要的硬件、软件、经费上的支持,为本课题的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目前正在着力推进的诚朴课堂更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七)研究成果
研究目标到位,提供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课与课题实验有关的论文和学生材料记录,给有关专家组按既定的实验目标、方案,进行鉴定验收后加以推广。
(八)课题组成员分工
组长: 周小苏
副组长:张志兰
组员: 许丽娜 赵玉亭 姜倩莹 陈露微 曹 颖 管路英 张 璐 王佳雯 张霍明 蒋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