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图帮助学生理解“上、下、前、后”的含义,并通过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以及老师引导观察等方法,掌握“上”与“下”的相对性,“前”与“后”的相对性。
成功之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观察主题图找到相关数学素材--轿车、卡车、客车、火车、轮船,明确卡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卡车的下面,上面和下面是两种相对的位置关系。然后引出“火车在轮船的()”“轮船在卡车的()”填空,由于有先前的观察做铺垫,学生应该能够很容易地说出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又通过同桌合作、请个别学生上台说一说等方法,为学生感知“上、下”“前后”打好了基础,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设计理念。
此外,还利用创设图片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上下的位置关系,请学生用“上”或“下”来说说它们现在的位置,因为有前面的引导,学生不难说出“小鸟在小松鼠的上面”“小白兔在小松鼠的下面”“小松鼠在小白兔的上面”。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也能体会空间方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足之处:在学习“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时,除了利用课件上的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外,如果能再应用教室内的实际情境了解“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理解起来会更直观。
“左、右”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的装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一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以游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新知。
在认识“左、右”时,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将切入点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从让学生说一说左手、右手可以干什么到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并与好朋友做游戏,通过玩中学、玩中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习惯动作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这样设计很容易被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同时,感受左右的活动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除此之外,本节课还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游戏活动比如介绍自己的左手和右手,“找朋友”游戏,找位置!找同学家,等等,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看似枯燥的数学课堂富有生机。在“找同学家”和“上学路口”这两个活动中除了让学生明白了方向,训练了学生左、右的方向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之外,又对学生进行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思想教育。
反思整节课,觉得不足之处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教师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