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首页 走进牛小 新闻中心 工作指南 教育科研 德育纵横 党群工作 班级网站 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牛塘中心小学校长 陈子 01-19
常州市骨干教师 黄曙英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吕青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周小… 12-29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丹萍… 12-29
 
  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修>>学习心得>>文章内容
 
现代与经典听课心得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25日     点击次数:      作者:沈君芸     来源:原创

2024年1115日至17日,我和姜倩莹老师共同参加了第36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在常州市天宁区局前街小学举行,在历时两天半的活动里,我们受益颇多。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优秀的小学数学教育专家,他们从不同的维度与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探讨了教育改革新路径,并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课堂展示与深入解读。

徐斌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通过平均分→除法→分数,来解释分数的意义。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徐老师在课上生动展现了分数的这一本质。他从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感知分数的产生。在讲解中,巧妙地将分数与计数单位联系起来。就像整数以“1”为计数单位,分数也有其独特的计数单位。比如把一个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 5 份,其中一份是 1/5,1/5 就是这个分数情境下的计数单位。通过不断地对比,寻找联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后续学习分数运算等内容打下坚实基础。

黎媛君老师的《相等和不等》,黎老师先通过鸭和鹅质量的不同展示了四幅跷跷板图片,通过跷跷板不平衡,引出不等关系。接着通过苹果、梨、番茄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都和梨相等,从而发现中间量。总结出相等关系通过中间量传递,可以得到新的相等关系。通过知识迁移,发现加法交换律的举例验证。

吴正宪老师执教《10的再认识》。“10个一是1个十”这个知识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所有的教材都是借助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理解的。说起来容易,上起来难。吴老师先让学生数小棒再认识10,感悟十进制,捆成一捆。10根就捆成一捆,升级了,变成了一个大1,这个大1就是1个10,对比一根小棒的1根和1捆,追问,这两个1一样吗?吴老师接着带学生走进生活中的10,以一盒、一板、一串为例,引导同学们认识生活中的10,明晰10个小1变成大1。最后展示计数器上的个位和十位,把计数器画到黑板上,每个数都有自己的位置。

俞正强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俞老师认为教学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课堂上,俞老师巧妙的运用对话的方式,带领学生打开了小数世界的大门。“小数的初步认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新授课,但却不是新知识,因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类的小数,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对小数的读写及含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比一比1.5和0.5哪个大的环节中,当学生说出一样大的时候,俞老师不肯定也不否定,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你们有其他想法吗?当另一个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后。在辩论中寻找答案。通过播放大宝小宝学习数学的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将长度单位这样具体的数量和计数单位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小数的概念。

顾亚龙老师执教《小数的意义》,紧扣新课标要求,通过生动的教学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刻阐述了数学课程结构化教学的理念与实践。他的课堂展示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数学经验,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结构化思维和数感能力。在老师巧妙的引导下,孩子们不断探索数理之趣,逐渐明晰“小数,是分出来的”的道理。

袁晓萍老师的《复习与关联—平面图形的面积》,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课上既有对旧知的整理与复习,又有知识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巧妙运用谁可以站C位构建知识脉络,平行面积知识之间的共性,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复习课重新整理,立体图形谁可以站C位,加减乘除的运算到底哪一个最核心可以转化为其他运算。学习的过程由薄到厚,由厚变薄,由简到繁。真正复习不仅是重复旧识,更是构建知识桥梁的过程。在课堂上多用便签纸、格点纸,可以更好帮助孩子进行图形转化的思考。

罗鸣亮老师的《图形的运动》,整节课罗老师围绕“轴对称是图形的运动吗?”“这些图形可以通过轴对称得到吗?”“三种图形的运动有什么联系呢?”这三个大问题,理清了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打破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三者关系脱节的认知。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精准突破知识重难点。罗老师以全新的视角带领学生认识了“轴对称”这一图形运动方式。在立体空间内,沿着直线翻折,突破了学生以往的图形平面运动认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丁爱平老师的《认识分数》巧妙引用生活中的情境——吃饼,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个问题“今天还剩一小块”引发学生思考,这一小块不足一个,可能有多大?怎么表示?充分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的活动,同桌交流合作,明晰了分数的表示方法,将分数化抽象为具体。丁老师还应用了喝果汁的情境,巧妙运用选几号杯喝的果汁更多一些,来辨析分数的大小。丁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实践探究,充分体现出数学知识不是教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在学生一步步的操作、交流、感受、体悟中动态生成的。

在这场观摩盛宴后,我们仿佛在数学的浩瀚宇宙中完成了一次深度探索,从古典数学的严谨之美,到现代数学的抽象与创新,每一步都充满惊喜与启迪。相信也会激励我们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数学教学的海洋中航行,不断追寻那些隐藏在数字与公式背后的真理与美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