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我和沈君芸老师有幸参加了第3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此次研讨会在常州局前街小学举办。专家的精彩课程和报告,使我深刻地领略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学习到了前沿的教学理念。
徐斌老师执教《分数的意义》,他从生活和公益广告出发,创设提问的方式带领学生充分理解分数概念,引用数学家华罗庚数概念本质一致性,紧扣分数的意义。徐老师从分数两方面入手,一是分数是分出来的,从无抽象无数学的单位“1”进行数学抽象概括,二是分数是数出来的,数起源于数shǔ,数shǔ是计数单位的建构。徐老师在课堂中让同学们对折线条、分“饼”涂色,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自主建立知识,在现实情境中学习计算。
黎媛君老师的《相等和不等》,是对新课标中“在真实情境中,合理利用等量的等量相等进行推理,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的积极探索。黎老师先通过四幅跷跷板图片,引出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接着通过8个例子逐步探究相等关系,明确通过中间量的传递,可以得到新的相等关系,深刻理解“等量的等量相等”这一知识点。再借助教结构和用结构的方法,引导学生研究不相等关系,并借助数轴图突破难点。最后运用知识解释曹冲称象的故事,体现了数学学科价值。黎老师的练习设计层次递进,有的可以直接找到中间量,有的需要先进行计算、转化,才能建立起等量关系,关注到了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
吴正宪老师执教《10的再认识》。本节课紧紧围绕着三个主题:第一,新约定。自今日起,我们约定十根小棒就把它捆成一捆儿。这个约定让学生明白十进制。第二,升级了。从零散的10根小棒到捆成1捆。1根1捆都是1,但是1根是小1,1捆是大1,从小1到大1升级了,于是需要的数位变多,从一位数变成了两位数。第三,小位子。同样是1,在计数器上不同的位置,它表示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个位上一颗珠子代表一,十位上一颗珠子代表十。同样一颗珠子,因为所坐的位置不同,代表的含义也不同。如此,学生就能理解位值制了。吴老师语言亲和、幽默风趣,眼中处处有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在课堂自然、真实的发生。
强震球老师的《笔算乘法》通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创设小区住户人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引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强老师带领同学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包括进位的、不进位的、连续进位的乘法笔算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强老师准确把握住学生的经验,把学生经验激活唤醒。
俞正强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整节课通过聊天的方式唤醒学生对小数的认知,通过比较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让学生理解小数的表示方式和含义。俞老师还通过播放大宝学习的视频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大宝小宝在面对测量桌子长度与之前学习长度单位1米不够用的问题,二人采取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大宝创造了1分米、1厘米的计量单位,而小宝却把1米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0.1米,把0.1米再平均分成10份,一份是0.01米。在两种办法中有一个共性的地方都是平均分成10份,具体数量和计数单位相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小数。
顾亚龙老师执教《小数的意义》,从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的名言“数,是数出来的”导入新课,提出“满十进一”,从而引出想要细分,就要“退一当十”,揭示出小数的意义。在新授环节,顾老师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感受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又将应用到生活。
袁晓萍老师带来的是《复习与关联—平面图形的面积》,引领学生自主去整理平面图形的面积,活动“谁站C位”,学生合作讨论,分工完成,积极主动。整堂课温故而知“新”—新的复习方法、新的“转化”的数学推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罗鸣亮的《图形的运动》 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详细的讲解,向我们展示了图形运动的各种类型,包括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非常直观,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图形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特点。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图形的运动过程,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和见解,以及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图形的运动效果。这些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丁爱平老师的《认识分数》从生活中吃饼情境入手,引导学生研究不同情形下饼的剩余问题,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方式表示“一小块饼”的大小,在实践操作、创造应用中将分数化抽象为具体。丁老师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将吃饼、喝饮料等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入课堂,贴合生活实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支持者。
为期两天半的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精彩的瞬间。当热爱与情怀相遇,思想的火花,定会在数学的课堂上熠熠生辉。在观摩名师课堂之后,我们会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在响应新课标号召,争做新时代先锋的教学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