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横组合课例分享
教学目标:
1.学会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能分辨基本的形态特征,并精准临帖。
2.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横画的形态变化,掌握多横中俯仰、轻重、方圆、高低、长短等组合规律,重点练习“三”“省”二字,最终完成一件作品。
3.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专注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鼓励学生坚持“一日三省”。
教学过程:
一、朗读经典,初识“三省”
师:同学们,书法是国粹,《论语》是经典。上课之前,先跟着老师一起大声诵读。
生齐读: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设计意图:课前变歌声为朗读声,既能凝聚学生注意力,又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同时也为本节课作铺垫。
二、动静结合,文化熏陶
1.视频欣赏
师:请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你能记住哪些与书法家有关的重要信息?
生:褚遂良是初唐四大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伊阙佛龛之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
师:褚遂良在书法方面成就卓越,后世尊他为“唐之广大教化主”。也就是说,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受到过他的影响。
2.作品展示
展示教师临摹《雁塔圣教序》作品。
3.解读成语
师:回到刚刚诵读的《论语》,你们能明白曾子这段话的含义吗?
师:“三”在古代常用来表示“多次”的意思,“省”就是反省。曾子每天在多次反省哪些事呢?
生:他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以诚相待?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复习?
师:圣贤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一日三省”。同学们,看了刚才老师展示的作品,你们也想写一幅作品吗?
设计意图:通过“一日三省”这个成语,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同时用教师的作品激发孩子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也能写好一幅作品。
三、火眼金睛,体察一横
师:请大家对照字帖,仔细观察“一”字(图1),找出笔画中的细节特征。
生:我观察到“一”字起笔方、收笔圆,起笔轻、收笔重,整体笔画呈现出“俯”的姿态。
师:长长的“一”字灵动、遒美,你们联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呢?老师联想到了游泳健儿们入水的一刹那(图2)。起笔的方笔好似运动员的脚,显得有力量,所以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要干净利落。收笔处的圆笔则像运动员的脑袋,他们正“俯”着身奋力拼搏。
四、细致入微,举一反三
师:一个横画就有这么多细节,当一个字有连续三横的时候,褚遂良又是怎样处理的呢?
师:请找出“三”字(图3)的特征,说说你的发现。
生:“三”字的上面两横左低右高,呈现出上仰的姿态。
师:“三”字上面两横高高仰起,像不像赛场上健儿们出水换气的瞬间(图4)?
生:三横的起笔和收笔写法不一样。
学生摆一摆第二横的位置,并说出理由。
生:这样安排三横的好处是俯仰结合,变化丰富,避免雷同。
师:简单的三横,方圆兼备,俯仰结合,有长有短,动感十足。
学生对照书写,展示作业,并结合字帖自评。
教师现场示范,学生书空。
师:请同学们按着这个节奏在练习纸上将“三”字再写一遍,争取比上一遍写得更好。
设计意图:对“一”“三”的横画组合方式进行重点分析、讲解,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分析字帖,能举一反三,由有所见有所想,到能掌握书写,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五、移花接木,拆解多横
师:当一个字中出现四个横画时(图5),又是什么特征呢?
生:第一个横画长,由重到轻朝上仰。第二个横画短,由重到轻,仰的角度更大。第三个横画更短,起笔方,收笔圆,末尾向下俯。第四个横画细长,有由重到轻再到重的变化。
师:我们再次来到赛场上,看看这些横画像不像运动员们奋勇争先的样子(图6)。俯仰交替,忙得不亦乐乎。
师:其他笔画与笔画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教师示范,学生书空。(播放微课)
师:请同学们对照字帖仔细写两遍,做到写字之前先整体观察,写完一遍后找不足,争取第二遍写得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观察能力,结合老师的示范并对照字帖精准临帖。
六、小试牛刀,书写“一日三省”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调整后,此时学生应该对这四个字非常熟悉了,尝试让他们将“一日三省”写成一幅作品。
七、成果验收,拓展延伸
师: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张作品?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的。给作品一个中肯的评价。
拓展一:这幅作品还不算完整,我们还要知道作者是谁,所以应该要落款。这个交给你们回家后用小楷毛笔书写,最后加盖印章才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拓展二:如果一个字连续出现五横及以上时又该如何组合呢?同学们课后可以对照字帖继续深入探讨。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展示,学生互评达到复习巩固的效果。课后继续探讨五个以上不同横画的组合方式,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真正掌握多横的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