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欣赏】探寻春之美——春字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春字头的形态特点,掌握春字头的书写方法。
2.认识并理解例字“奉”“春”的特点,掌握汉字动、静姿态的书写技巧。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提升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师:说到春天,我们会想到“草长莺飞二月天”的明朗春光,想到“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绚烂多彩,想到“两个黄鹂鸣翠柳”的生机盎然。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探寻春的美,书写春字头。
设计意图:为促进学科融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为书法创作作铺垫。
二、解析春字头
1.播放“春”字演变视频,了解“春”字的由来
师:通过视频你了解到什么?
生:我了解到最初的“春”字,就像一棵刚刚钻出地面的嫩芽。我猜古人创造这个字的时候,是想借用植物萌芽的状态来表示春天。
师:这些字取自唐代楷书大家颜真卿的《勤礼碑》(图1),你们看到这些字有什么感受?

生:感觉这些字结体宽博大气,用笔横轻竖重,形态内松外紧,呈“外拓”的形态。
师: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也就是观察一定要精准。我们在书写前,要对字形结构仔细观察,做到胸有成竹。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春字头,也取自《勤礼碑》。
2. 欣赏古典建筑,引出春字头
师:大家请看这幅中式古典建筑图(图2),它的构图形式是什么样的?是不是与春字头(图3)的外形相似?

图2

图3
生:它们都是梯形,上窄下宽。师:春字头还有什么笔画特点?
生:三个横画平行、间距均匀,撇低捺高,撇捺舒展。
师:现在请你们将这些笔画(图4)组合成春字头,倒计时30秒。
图4
3. 尝试书写并反馈教师示范书写春字头,学生临摹字帖尝试书写。
教师选出书写优秀和出现典型问题的作业进行讲解,学生再次书写。
设计意图:遵循“先教方法,再用方法”的原则,引导学生观察范字的结构特点和笔画,明确临帖步骤。让学生从识字义、辨字形、赏笔画三个方面展开学习。
三、自主探究“奉”“春”二字
师: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经常会用“奉达、奉还、奉陪”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师:请两位同学一组,从识字义、辨字形、赏笔画三个方面学习“奉”字(图5)。可以利用辅助线分析,也可以尝试书写。

图5
生:“奉”字上半部分是梯形,下半部分是长方形,上宽长,下窄短。横画平行,长短不一。竖画与撇画起笔在一条垂直线上。
师:那么“春”字(图6)呢?

图6
生:“春”字上半部分是梯形,下半部分是倾斜的长方形。横画平行,上下两组横画间距均匀。上半部分横画细短,撇、捺画重长。下半部分“日”字紧缩于撇、捺画之间,横画细,竖画粗,竖画呈相向之势,左轻短,右重长。
师:如果说“奉”字是静止的,那“春”字就像风吹的树,有动态之美。四、自主书写,举一反三
师:临摹古人,需“食古而化,始自成家”。颜真卿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经过刻苦练习,最终自成一体。我们也应脚踏实地,从临摹做起。教师示范书写“奉”“春”二字,学生自主书写。
师:清代梁巘《学书论》说:“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我们学习书法要反复校帖,得其神骨。请你们对照修改再书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所学的步骤和方法临写春字头的字,进一步强化结构特点与写法。
四、知识拓展
师: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合称“楷书四大家”。颜体端庄豪放、遒劲有力,欧体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柳体棱角分明、英气逼人,赵体婉丽流美、圆润清秀。我们在精学一家的基础上,也可以涉猎其他。
五、总结提升
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甲骨文的“春”字正是生的希望。3000年前的造字者,把最美好的字形留给了春天,也把希望种在了春天。师:今年的春天,你种下了什么希望呢?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与课前诗句导入相呼应,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加强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巧妙设置拼字等游戏,引导学生在乐中学。以春字头为聚点,从识字义、辨字形、赏笔画三个方面展开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字的方法,触类旁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保持轻松的课堂状态,给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机会,做一个引导者,把课堂交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