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表现的关键词之一。毫米和分米是在米和厘米标准单位基础上衍生而来的。为此,毫米和分米两个新长度单位的学习,需要纳入整个长度单位体系,建立新旧长度单位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相关长度单位体系的梳理。相应地,毫米和分米量感的形成,需要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旧知经验激活、新情境迁移、学习方法进阶的过程。
—、真实质疑,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希望能从学生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点,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思考与有效突破。那么7毫米和7分米,究竟哪个是正确的呢?看来我们有必要先来认识一下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利用前测判断学情,并作为教学时进一步讨论的素材。辨析素材来源于学生基于自身认知水平的思考结果,并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分析。
二、差异共享,习得探究方法
经验积累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认知起点不同,而这正好为他们在差异中共享认知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在学生不具备经验的探究起步阶段,教师可适当给子思路引导,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习得探究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将有差异、侧重点的信息互通有无,进一步完善所掌握的信息和思路。本课中我引导学生在多元材料包中先后寻找并感知 1毫米、几毫米,最终挖掘出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研究内容前后关联,逐层铺开,从具体到抽象,得出结论的同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三、迁移运用,内化方法策略
练习关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空,首先要让学生的心里有这些长度单位,锻炼能用手势表示一些长度是一个重要方法,借助实际生活中一庹、一步、一掌、一指等测量手段也是一种方法。在选择合适单位时基本有两个方法,一是比较法,排除两了个明确不合适的,中间的比较合适的自然正确。二是借助生活实际想象,例如黑板长4米,既可以做排除,也可想4个小朋友一庹的距离较为合适。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两个方面的学习价值:一是强化探究经验的积累。度量知识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经验的积累,经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类似问题,也能帮助学生在其他板块知识中迁移转化,构成“经验积累——经验运用”的良性循环。二是注重探究方法的习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要能够通过习得的探究方法去探索更多更新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