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激励,是唤醒
王云霞
回想着斌的转变,我猛然醒悟:孩子就像一块块无法预知会收成什么的土地。我们该相信:一块地,如果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如果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连种瓜果也不行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我曾经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氤氲着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竟然是腊兰,兰花的稀有品种。
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宽容一些,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不同时期孩子的经历也是不同的,在他们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会看到许多不同的风景,孩子的路让他自己走,哪怕是走走弯路,走走又何妨?
前两天下了雨,校园的小道上出现了一些小水塘,去餐厅的路上,我一再地叮嘱:“小心看脚下,小心水塘,不要踩……”不远处的几个班的老师也在不断重复着这几句话,有一些孩子躲开了,可是班级里的几个小调皮不仅没躲开水塘,似乎还看准了水塘,直直地往水塘跳去,一瞬间,水花四溅,不光自己的鞋子、裤子上都是水,还殃及无辜,旁边的一些同学都不能幸免,导致埋怨声一片,可小调皮们呢,跺跺脚,咧开了嘴巴笑嘻嘻地站一边,看见我走过来,才稍微收敛一些。其实我并不是特别生气,只是觉得,这些孩子为什么好路不走,要去踩水塘?于是我把他们叫到一边,跟他们分析,为什么不能踩水塘,小调皮们低着头看看自己的鞋子和裤子,又湿又脏,也都明白了,嘟囔着:“看来下回不能只顾贪玩了……”鞋子和裤子虽然湿了,却换来了不能踩水塘的教训。
想起《读者》里的一句话:不要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对漫长的人生而言,那条弯路上的风景,也许更美。是啊,老师们每天绞尽脑汁地提供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告诉孩子们,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不然你会走弯路,不然你就不会更快地进步,不然你就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自以为给孩子提供了一条走向成功的坦途,却不知正是如此,让孩子失去了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经历,甚至在成长道路上应该承受的困难和磨砺,还有自己去探索的那份好奇和快乐。
回想自己,在童年时期,在少年时期,同样走过一些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有时甚至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长大呢?怎能成长呢?
我想,我们有时也应该少一些絮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