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的日出》成书于2003年4月,正值全国抗击“非典”的特殊时期。全书共分8个章节,作者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向读者展现了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17年,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历史画卷。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详实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学前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不同教育门类的发展状况。包含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以及官方代表和民间人士对教育的不同认识。
带着复杂的心情我拜读了杨东平先生《艰难的日出》这本力作。作者借助大量史实资料,记录了曾经发生过并继续进行中的一个国民超级话题“中国教育”,提及中国教育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隋朝科举制确立,统治者要求受教育者以儒家经典为参考,以书面考试为主要选拔手段,网罗天下知识分子。大肆宣传,“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扭曲的价值观念。个人接受教育成了做官,实现阶层跨越,成为人上人的捷径。历代统治者主要关心哪些人通过了科举考试,根据考试结果选拔官吏,帮助自己镇守一方。教育很少关心儒家经典之外的东西,以至于在自然科学方面全面落伍。1911年封建王朝覆灭,民国伊始,孙中山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稍缓”。教育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教育成了国家存在和兴旺的基础。教育不再是某个集团或个人的工具,此时教育迎来了短暂的发展。以蔡元培,陈鹤琴,胡适,张伯苓,晏阳初,陶行知,黄炎培等人开始了各种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西教育思想实现了较好融合。新中国成立,教育目的再次发生改变。1949年,党的的教育目的是贯彻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对知识文化系统的控制与改造,培养造就无产阶级知识分子。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的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普及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毛入学突破91%,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正向普及高等教育迈进。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还是会想起民国时期那个大师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还会想起“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因为我们的教育曾经辉煌过,所以我们有信心更有责任让教育事业再次辉煌。
教育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中国教育理念走过很多弯路,从服务政治到功利主义再到今天以人为本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这个过程就像等待漫长的黑夜,终于迎来艰难的日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教育家维多里诺曾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我们人类中共有的要素,教育制度和教育目的在任何时代应该是相同的,那就是作为人而追求人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