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至26日,我有幸来到南京成贤街小学参加了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虽然时间只有短短两天,但培训内容丰富而深刻,每一次观摩课和讲座都是精心设计,旨在提升我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几位老师的博闻广识、生动讲解、精彩课例无一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缪青老师的《科技发展 造福人类》一课上,巧妙地运用AI技术,让学生在与AI的互动中,真切感受到科技发展的魅力;引导学生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进行学习研讨,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教育学生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科技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想方设法解决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整堂课教学目标明确,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素养的进阶。缪老师还提出基于人类命运的共同体理念的和平教育,明晰积极和平的内涵价值,厘清产生冲突与矛盾的根源,减少或消除人类生活中的诸多病症,创造一个正义、平等、宽容及保护自然的社会,为和平社会培养“和平的人”,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责任感,构建主动课堂,倡导积极对话。
陶文静老师的《大家的“朋友”》一课上,通过具体生活情境引出地铁这一公共设施,围绕地铁出行这个主题,设置公共设施擂台赛,开展出行方式自我推荐、地铁站寻朋友、情境思辨场、公共场所寻朋友等活动,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公共设施,感受公共设施不同的作用,增强爱护公共设施的责任意识;通过出行情境讨论、公共设施大搜索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公共设施存在的必要性,感受公共设施传递的关爱,自觉遵守公共规则,激发对善待公共设施的责任心。陶老师还提出道德与法治教育要注重真实情境里个体的经验,激活真实情境的主体体验,联系学生活,引导学生思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法治意识。
唐隽菁老师的《坚持人民至上》一课给我带来了震撼。课堂上,她先带领学生认识北洋水师的强大,随后用它的没落牵动孩子们的情感认同,借助教材和课外知识追究其全军覆没的原因,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带动孩子主动深入了解那段屈辱历史,激发不屈意志。学生在唐老师的引导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并迸发出自身潜在的学习动力和爱国热情。唐老师还提出教师要构建“主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让儿童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与经验的迁移应用中,主动探究新生活,实现生命经验的增长,从而促成儿童的主动自觉成长,具体措施有:实现指向学习能力提升,构建主动课堂流程;规范德法课堂礼仪,润泽学生核心素养;革新课堂观察样态,助推儿童道德学习;构建儿童品德课程,贴着地面畅快飞翔;关注小组学习,有效改善儿童学习方式;采用三步培训机制,提升思政教师专业素养。
这次教学观摩研讨会,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精彩课例,使我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发挥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立德树人的“主力军”,为学生成为未来的参天大树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