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考变有趣
——《教会学生思考》读书心得
带三年级的孩子一学年下来,“不爱思考”是他们在学习方面最大的障碍,也反应了我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之处。虽常常自我反思,但总是收效甚微。直到遇见英国教育家苏·考利的《教会学生思考》,这本书中传授的一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训练他们思维能力的方法有趣、实用,值得一试。
一、塑像
同行们经常会把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缺点反馈给家长,可见孩子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其根本原因是学会集中注意力对于发展思考技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注意力集中了,孩子在学习、在做任何事情时才会进行有效思考。作者在书中列出了一些集中注意力的训练,名叫“塑像”的训练其实是一种大家小时候多少都玩过的游戏,即像一尊雕像静止不动并保持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游戏式的训练,“塑像”可以放在一节课或一天学习的末尾进行,相信学生们乐于通过此类游戏放松身心。它虽看似简单,但却能循序渐进地锻炼学生保持安静、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二、专家的角色
教师为学生创造的清晰而又吸引人的活动形式将激发最优秀的思考结果。“专家的角色”这种教学手法实际上是让学生进入一种角色,在一个特定的主题或领域内充当专家。通过运用“专家的角色”,学生可以培养自身在不同领域的思考技能,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讨论的能力、理解和同感的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等。这种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小组甚至全班一起进行。教师鼓励学生当专家,学生也乐于当专家,并在专家这一名号的“光环”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书中,作者详细展示了学生作为灾难救援专家的案例,这也不禁令我联想新课标中倡导的“任务群”学习模式,两者间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圆圈时刻
圆圈时刻也是一种有趣的讨论和思考形式。全班学生坐或站成一个圆圈,再一起来做活动,顺着圈依次发言。结合我们的实际学情,或许没有多少让学生重新摆放桌椅坐成圆圈的时间或站成圆圈的空间,“接龙”、“开火车”也是不错的替代形式。这里主要分享书中“自由联想”的活动内容。一开始可以由教师起头,说一个词语,让学生通过自由联想接下去表达。如教师说了“光”,学生可能会联想到许多和光有关的事物、场景等,在要求接龙的内容禁止重复的情况下,学生就会短时间内“头脑风暴”,训练的次数多了,学生的思维效率也会得到提升。当然,我们要注意勤换接龙的顺序,也可以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起头,努力维持学生对此类思维训练的新鲜感与趣味性。
上述三种形式的训练是我个人阅读《教会学生思考》这本书后想落实到教育教学中的有趣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的训练是他们乐于接受的,我也充分相信坚持做一个有心让思考变有趣的教师,学生们“不爱思考”的惰性会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