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传递温暖、拉进师生关系的过程,教育可以有更美好的意义和方向。今年寒假,我利用闲暇时间仔细阅读了汤勇老师写的《教育可以更美好》,受益颇多。这本书是汤老师2018年出版的一本专著,书中记录了他对于教育的一些观点与看法,从多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何为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以及面对孩子与当今的教育体制,我们老师又应该如何做。
初读这本书,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教育真的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教育的美好,体现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与昨天的自己相比较,超过之前的自己,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将来在社会上能独立生活,有自己意识的人,他们可以去各行各业实现自身价值。因此,教育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目前的学习生活状态,并联想到他们未来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这让我想到,在我们学校,特别注重劳动教育,校园的东南角有一块“牛牛农场”。孩子们在牛牛农场,可以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参与种植、管理、浇水、收获等过程。虽然我带领的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但孩子们也曾在学校大队委的安排下参观了农场,大家都特别地激动,迫不及待地想拥有自己班级的一块小菜园。于是,我请部分学生从家中带来了绿植,一方面可以美化教室,同时也让他们参与植物的成长,每天给它们浇水,让它们晒太阳。自从带来了植物,孩子们的劳动积极性更高了,每天课间都有孩子聚集在植物周围,“今天我的植物更绿了”,“老师,今天让我来浇水吧”。看着植物慢慢长大、长高,我相信这些孩子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不仅能懂得植物的生长特点,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与担当,更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学校里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学习生活本领,提高自身价值,学习怎样做人。
汤老师在书中讲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这是他们区分于其他人的地方,所以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要做到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有发展的空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成为学生心灵的唤醒者。用我们心灵的钥匙,去打开他们那一把把心灵之锁……”
教育的美好还需要放慢我们的脚步。汤勇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做教育就应该像养花一样,应该像老农种庄稼一样,一切顺其自然,不急于求成,不拔苗助长。”这样孩子们就会有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的阅读时间,更多交流表达的机会,那每个孩子就会有更多的发展方向。”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对待教育事业都需要有耐心,有执着心,应该放慢节奏,放慢脚步,慢下来,教育一定可以更美好的。正如书中的那句话:让教育慢下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枝可依,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春天里绽放如花笑靥。
我们需要在这条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并牢记教育初心,以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能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我也愿一直行走在这条路上,不忘初心,追寻更美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