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构成了社会,社会的进步依赖于人类经验的不断优化,所以从天性、生活实际上,人都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情感、经验等宣示;有的甚至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仅仅是一种兴趣,想要将这些展现。正是因着这两种心理,才有了写作。
“写作”——作为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常的学习、作业中,总是绕不开它。学生视其为洪水猛兽,看到“作文”二字就头痛欲裂,总是将其放在最后一位,等到其他作业都完成后,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拿起作业本,草草写到规定字数,立刻合上本子展露笑颜;老师对着学生的成果更是眉头紧缩。其实,我们不该把写作看成一件特殊的事,就像说话,本来就是一件极其普通的事。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将自己的表达欲望展现在笔下,那为什么就要特殊看待它呢?
最近一段时间,我阅读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其中“论写作教学”这一章内容,让我感触很深。
叶老提出:“(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是随着生活的进展而进展的。”我们不能期望过切,指责他们的积蓄不够更正确、更深广。正如前文我所提到的,学生视作文为洪水猛兽,那学生的这种厌恶是源于什么呢?我认为老师需要从自身找原因。正如叶老所说,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是教师如果不论学生所积蓄的正确度与深广度,硬要学生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那只会让学生更加的厌恶作文。所以,叶老也提出“(教师)应根据对学生的观察,了解他们的积蓄,并在这范围内拟定题目”。
那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写好作文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要让学生明白作文就是自己的所见、所想,从思想层面上让学生抛弃对作文的固有胆怯,敢于用手中的笔来抒发心中所想,不要被固定的格式、体裁所限定。
第二,教学生阅读。古往今来,阅读和作文是分不开的,但这里的阅读并不是指让学生随意拿起一本书开始读,读完之后说不出看了什么,只知道这本书让自己看的很开心。教学生阅读,是为了给他们树立写作的榜样。一是要让学生看到作者表现的自己的积蓄,二是作者用何种方法来表达积蓄的。以此从中获得渲染,让学生明白:想要写作必先有所积蓄,且这积蓄还分为值得发表,绝不放过,以及不必发表,绝不乱写。从阅读中领会取舍之道。
第三,写日记。说到日记,学生会认为没什么好写的,老师批阅时看到的也多是流水帐。其实,日记是记下一天之中最为可记的内容,日记题材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例如这一天里,记下我们一时的心里想法、看到的一种现象;我认识了一种花;我看了一部电影……日记不嫌琐碎,一切皆可入记,这也就是叶老的所说的积蓄了。它们会使我们的作文有物可写,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笔千言。
第四,避免程序化的结构。因为阅卷老师往往更关注的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所以我们会告诉学生开头结尾用何种结构更能取得高分。其实,这样投机取巧的做法是损害了学生的创造力,这些程序化的东西,不是出自于内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开头和结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万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开头和结尾,不要为得高分而做无用功。
所以,真正的写作教学,要完全摆脱八股的精神,也正如罗庸先生说的“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
这本《语文教育论集》对于我的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指引作用,这些精粹的思想或许我一辈子都不能完全领会,但我会像蚂蚁搬东西一样,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语文教育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