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教学主要包括三角形的特征、特性、三角形的分类等内容。我在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对比回忆后,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巧妙地设计丰富的、适合学生认识规律的教学活动,烘托良好的学习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在这节课设计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伊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用小棒围三角形,用剪刀剪一个三角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二、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这节课中,讨论三角形的意
义,拉四边形学具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修理椅子,让长方形不变形,都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引导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是体验成功的最好选择。在教学
三角形的特征时放手给学生探索,先通过对电线杆、自行车图的观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拉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实验,总结出三角形的特性,即稳定性。再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特性来解释上图实例中用到三角形的道理;让学生利用三角形的特性去修理松动的椅子等,就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深层次地体会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数学源于生活。
四、不足之处
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不足。老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愉
快中学习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但是忽略了“生生”之间的评价,来自于学生的评价其效果更易于使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