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定新课标,赋能向未来
——记武进区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第25次活动
为进一步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水平,引领广大教师践行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转型,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铸魂育人的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3月28日下午,武进区张云波名师工作室在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开展了第25次活动。
本次活动以“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道德教育专题)”为主题,安排了两节教学展示,一场专题讲座和一次头脑风暴。
教学展示
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的吴明红老师执教五下《认识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她以“假期去哪儿玩”的话题展开,引导学生将目光汇聚到多姿多彩的公共生活中,明确了公共空间的六大分类,通过小游戏进行快速配对,加深对公共空间的理解。她还引入多样的案例,展示不同场景下的公共生活空间和私人生活空间的区别。吴老师聚焦热点,探讨“网络是否是公共空间”这一话题,明确了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我们都要注意言行举止。
武进区刘海粟小学朱金花老师执教四下《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一课,她从“关注浪费之严重”、“探究浪费之危害”、“践行节约的必要”三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通过“说一说”、“拎一拎”、“算一算”等体验活动,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丢弃的“50g”大米在日积月累间也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她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改进自己的春游午餐方案,布置了精彩纷呈的课后作业,激发了学生节约的意识和情感。
专题讲座
武进区实验小学的吴玉婷老师带来专题讲座《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学策略探析》。吴老师围绕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例展开研究,切入新颖,贴近学生生活,提出学习前置策略、情境植入策略、案例分析策略、思辨自省策略、辐射引领策略等八个法治教学方面的策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头脑风暴
在张云波老师和王继伟校长的带领下,工作室的老师们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对两节课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点评,从教学设计、活动组织、教学评价、实践作业等角度深入研究与探讨。
导师智慧引领
张云波老师指出教学设计应切中思维逻辑需求,突破知识盲点,达成学生情感升华的需求,教师的评价应更简洁化,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和延展性。
教师发展中心王继伟校长肯定了工作室老师们认真学习与研究的态度,同时建议老师们板块化地推进教学,关注学生习惯改进的内驱力,在课堂生成中正确处理儿童需求。
活动之后,工作室成员们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将在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聚焦儿童需求,助力素养导向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转型。
学员感悟
吴玉婷:朱老师执教的《餐桌上的浪费》,从浪费的形式、浪费的数量、减少浪费的必要性、减少浪费的行动这样的逻辑展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体验式教学感知米的重量变化,使浪费积少成多的概念深入学生心中,不能忽视每餐的小浪费。建议也用体验式教学模拟插秧等感受农民劳动的不易,从而自发觉得不珍惜粮食是对农民的不尊重,树立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引入当今世界贫困地区饥饿人群的视频图片直观感受即使在今天节约粮食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能激发学生节约粮食的意识和情感。
周敏侠: 一 、依托课中活动 ,形成真实感知。对于“浪费”这个话题,学生并不陌生。但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浪费,往往认知不准确,获取的信息粗浅、模糊、碎片化。朱老师依托50克大米,引导学生摸一摸,掂一掂,算一算,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使得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浪费现象有了更完整、清晰的认识。这种对日常生活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课堂上开展有效教学的起点。二、呈现生活情境,落实活动目标。朱老师在本课中情境导行的课堂设计,是对于活动指向的教学的一种回归。比如在春游的食物清单上面,引导让学生自悟对于春游食品吃不完可以打包,可以带适当的食物,少买零食,按需填饱肚子,一包食物大家共享避免浪费。这些策略,学生不但可以做,而且乐意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在生活中有所改变。
蒋晓娜:朱老师的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对于每天浪费50克大米究竟有多严重并没有具象化的概念,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大数字的计算也不熟练,这都是学生的知识盲点。基于学生知识盲点的需求,朱老师设计用计算器算一算,并且拎一拎50克和10千克的大米,让学生感知数字背后的实际意义。朱老师把抽象又庞大的数字落实到学生生活中有感知的实物,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于浪费严重性的认识,真正激发学生要节约粮食的情感。
思维在碰撞中闪光,
每一次的相遇都发现更美好的自己。
工作室的小伙伴们相伴同行,
共同打磨更精彩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撰稿:顾卓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