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我们一起成长
——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有感
假期里,跟李希贵《面向个体的教育》不期而遇,粗看一篇篇短文,读起来零碎乏味,连起来看,终于发现,李希贵校长在这一篇篇短文里,向我们传达一个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如题《面向个体的教育》。他想通过短文,还原孩子生活的原生态,通过短文,告诉教育者:减少外在的施压与束缚,让孩子在发现自我中不断调适,最终实现稳定的自我成长。
书中,像“发现那棵树”“学会等待”等等短篇,从自然的人文,从人文的自然,告诉我们教育是一种遵循规律的行为,拔苗助长,千篇一律都不是教育要的结果。学生是生存于现实社会当中的特殊个人,培养学生要贯彻以生为本、与时俱进的社会科学发展理念。作为美术老师,以美育人,以美立德,也必须基于面向个体的教育规律。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也是艺术的熏陶。美育是信任的艺术,是探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更是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艺术。
李希贵校长说:“不要把学生都培养成和自己一样的人。要塑造不同个性、培养多元发展的各类人才。”身为美术老师,总会不自觉地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样样都会,样样都不应落伍。我们总是会期待学生有意想不到的进步,但又不能容忍他们有任何的倒退。是的,人在潜意识里将对自身的很多期待,都加到了学生的头上,期待他们更加坚强,期待他们更出色,期待他们永远不会惹麻烦。却遗忘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才是自己一生的真正主宰,任何进步和成功都必须是螺旋上升的曲折的过程。
记得以前我班上有个调皮鬼,不知道他闯了多少次祸,欺负过几个小伙伴,大伙提到他都摇头叹息,我也很头疼,甚至不知道该如何教导他,实在忍不住只能大声吼骂,但是这样的方式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使他变本加厉。偶然一次课上,突发奇想,把他拉到了小组最前排,并让他作全班同学的模范,老师的小助手,协助老师上课。谁知道,正是因为这么一次偶然的作为,让一个看很逆反的学生发生了巨大的反转。课堂上,他变得积极主动,画得也特别认真,我不禁惊讶于他的变化。为了激励他,我把这个事情在全班同学前竭力渲染。看到他一脸自豪的样子,让我由衷体会到原来学生的开心与骄傲是可以如此单纯,只需要老师的一个表扬罢了。在后来的一段时间,他虽然有几次“复发”的情况,但是终究开始有了向好的变化。当我放下了焦急,满怀了期待,有意忽略了他的缺点,放大了他的进步的时候,我也真的发现了他也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比如:他非常有小组荣誉感,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获得“最佳小组”,积极认真听讲,并主动提出解答问;我还看到他作画的方式非常有趣新奇,作品很有创意。于是我把他的作品作为范本介绍,那节课他的微笑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正如书中写到:“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他往往需要时间反思,甚至需要一些经历和体验帮助他认识自己。”学生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等待,更需要老师温柔的坚持。
有的学生是一朵花,从一打开就能很艳丽的开放,有的学生是一棵树,需要很长时间地成长。李希贵校长说:“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通过挖掘他们的潜能,培育他们的人性,不断进化孩子们的社会化,让他们走向成熟,学会生存。”美育熏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慢慢地看着学生成长。
老舍先生在他《养花》这篇文章里感叹: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老师每天的各种情绪都会和学生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有的是让我们头疼的“捣蛋鬼”,让我们担忧;也有自带流量,自带光芒的好学生,让我们心生欢喜。无论如何,我们就当老舍,去体会一个园丁的乐趣;无论如何,我们就把学生当一盆花,一棵树,尽心浇灌,尽力扶持。而我,只有需要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我真的在做一个“面向个体的教育”的教育者了吗?
阅读,不一定让我们视力更好,但一定让我们视野更宽;学习,不一定让我们成为学者,但一定能让我们离一个优秀的教育者更近。教育,可以是尽人事,听天命;教育更可以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希望自己做一个纯粹的教育人,你可以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