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不一样的国文课》由两位教育大家叶圣陶先生、夏丏尊先生合著。这本书自1934年初次出版,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字里行间充溢着两位先生对国文的爱、对青年的关怀。
书中讲述了民国时期2位小主人公周乐华、张大文和教书先生学习国文的32个小故事,每个故事以社会时事的发展为时间线,穿插国文知识,使得抽象的国文知识不再那么生涩难懂,却又立意深刻。仔细品读,有种如沐春风之感。下面我从“读”、“思”、“写”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读:“读书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内容意趣,否则只是文字的游戏而已”
书中的故事从乐华和大文初一入学展开叙述,两位小主人公刚上初中便要预习鲁迅的《秋夜》以及姚鼐的《登泰山记》,这样有些许深度的文章难倒了兄弟俩,还提出了“为什么要说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的疑问。最后在乐华父亲的解读下,两位小主人公通过外部景物的描写,读懂了作者的内心情感,也知道了方才看不懂是因为经验还未到名家程度的缘故。
的确,深度理解文章作品需要我们自己丰富的内部经验,还要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心境,这样才会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作者的所言所感有深入体会。恰如书中所说“读书要精细,才能写得出读书笔记,反过来说。试写读书笔记,也就是使读书不苟且的一种方法”,写读书笔记不失为提升内部经验的妙法,摘抄书中有感悟的一节一句,或是批注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会对所读内容记忆深刻,对作者的观点想法理解更细致。
思:“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书中所讲的“触发”,就是借由一件事、一句话引发的感悟。这种感悟也是一种链接。阅读时我们将不同书之间的知识链接,将书中内容和生活链接,或是将书中内容为自己的理论赋能。而这种联想的能力能给写作带来充盈的素材。
所以我们要时刻做个有心人。生活处处是书,我们还要多留心无字之书,多用心观察,在阅读和写作中才能体会新意,才能“触发”新意。“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触发”积累发酵、融会贯通,写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写:“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知与情意》围绕王先生指导学生创作抗日文章的过程,引出了文章的作法,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告诉大众明确的知识,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顺势提出期望读者应该做的事。
写作也是如此,我们通常像书中这样搭建一篇文章框架:提出写作目的、列举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总结升华。接着,一步一步充实框架,最后潜移默化地去影响读者。这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紧扣了“知”、“情”、“意”的写作思想,只有我们以清晰的思路写作,文章才会一气呵成、条理清晰。
文是心的体现。“文心”可谓之读写中的匠心,更是叶圣陶、夏丏尊两位前辈对我们青年的用心。大先生写小书,他们将生涩的知识、深刻的本质,苦心孤诣地收集起来,又平易近人地呈现。两位前辈用心构思,将才学揉进了作品。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读写能力受到了极大干扰,甚至渐渐淡忘了读写本身的乐趣。读完《文心》,我感受到了阅读与写作的质朴有趣。阅读是输入,思考是内化,写作是输出,只有三者结合,才能达到学而内化、学以致用。
让我们多读多写,去用心找回乐趣,去找回繁忙生活中的安静一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