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是三年级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叙述了父亲带“我”从滹沱河岸上的树林走过,亲身感受树林和鸟的故事。
牛汉的散文大都是简朴的温暖人心的作品,这篇课文篇幅短小,内容主要写的是童年时代“我”和父亲之间一连串对话,用了23个自然段,看上去非常零散,但其中却有着丰厚的内容,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无论是感悟“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还是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都有一定的难度。实际上课堂教学过程中也的确发现,学生很难“披文入情”,感受文本中丰厚的意蕴。
分析其中原因,最明显的是课堂操作非常零散。“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虽然是在不同时间发生的,但内容确实一致的,分成时间段来解读对话,会破坏课文对话的连贯性。如果能够对教材内容解读得再到位一些,就能够发现冗长的对话中“我”和父亲的四处不同正体现着父亲的用心观察,表现他对树林、鸟和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破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也同时能品读修饰语连用的三个句子,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文本的“密码”就是教学的“秘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