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品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这本书,以前就经常听说李镇西老师的大名,现在来学习这位教育大家的思想了,第一感觉是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娓娓道来的教学场景让我深有感触,平凡真诚的文字深深打动我的心,让我产生强烈共鸣。
“减少刻意教育”。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初看略有些违反常理,教育不就应该是精心设计,认真打磨的吗?仔细一想,在自然地氛围中去对学生施加影响往往效果更好。书中提到一个场景,学校操场上,所有学生正在给父母洗脚。类似的事我在小学的母亲节、父亲节也经历过,当时的我并没有能力去思考背后的教育意义,只觉得有些形式,有些无聊。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教育方式确实有些生硬了,即使对部分学生有作用,也很难说能作用多长时间。与其这样,倒不如作者描写的自己的女儿那样,每天回家饭后洗个碗。从小事开始,如果能日复一日,也许更能深入人心吧。作为教师,教学活动是一定要尽可能精雕细琢的,但展现在学生面前却不如如此。与其说,我想把更多的知识教给你,不如说,你看这些知识是不是很有趣更好呢?
教育过程中的”宽”与” 严”。这其实是我一直很感兴趣,也是很困惑的问题。作者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只是总结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的原则。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在公开的场合与在私下的场合的处理方式应该是不同的,对待不同学生、不同事件也应有不同的方法。我记得中学时班上曾有一个文静的女生因为早恋问题在全班当众批评,这对女孩子的自尊心无疑是巨大的伤害。作者在文中提到,“情”永远大于“法”。这并非提倡违法乱纪,而是在规矩制度之下,有弹性的处理问题。我一直认为,学校里,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只是手段,目的是更好地教育孩子,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所以教师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还是是应当遵循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处理。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老师,我也希望自己今后遇到学生问题,能冷静思考,谨慎处理。
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悟是作者对教育目标的认识。在我看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孩子成长。但成长,是各个方面的,除了课堂上知识的增长,还有求知欲,探索精神,情感陶治,思想碰撞,对友谊的珍惜,对末来的向往,等等。所以,完美教室是丰富的,是快乐的,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现在的孩子们,首要的任务还是学习知识,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否加入更多元素,帮助学生获得更完整,更全面的发展呢?这是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去丰富扩充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