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实践作业 助力学生成长
武进区刘海粟小学 王静
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是指由教师依托《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设计,为拓展学习的空间、深化学习的内容、践行认知的情感,通过多样的实践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活动。
一、课前作业,指向目标。
课前作业形式丰富多样,可以是课前小调查、资料搜集整理、小记者访谈活动等。不管形式如何,课前作业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不能为了作业而作业,而应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朱老师在执教五年级下册《中国有了共产党》一课时,设计的预习单中包含三张表格,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表格中清晰地罗列出需要学生了解的资料信息,学生或通过找资料、访问、调查等形式完成表格。正因为有了课前充分地预习,才会有课堂上学生的妙语连珠,让一堂原本枯燥的历史题材课,上得格外出彩。
二、 课中作业,服务课堂。
课堂中,教者往往会根据教学活动设计课堂作业,例如殷老师在执教《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时,设计了“游园攻略”我绘制的环节,要求通过小组合作,画一画、写一写在某个区域游玩时应该遵守的三条重要规则。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出了游玩时的规则,经过交流讨论后,进行了完善。但在后续的教学中,这些规则仅仅是以学习单的形式张贴在黑板上,如果教者能在课堂小结时,将它们整理成小儿歌让学生再来回顾并诵读,相信一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内化成自己今后所要遵循的规则,真正将作业融合与课堂,为课堂服务。
三、 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道德与法治课后实践作业,是从“学科内容为主的课堂内”转向“以生活为基础的课堂外”,是通过真实的生活情景,是课后的“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在课堂中实施后,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等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是对课堂的拓展延伸。吴老师在执教《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一课时,当抛出问题:“完整度过《宪法》的同学请举举手。”寥寥无几的同学读过,这一真是的学情,在教者一步步地引导下,学生明白了读法、学法、懂法的重要性。那教者在设置课后作业时,何不趁热打铁,将阅读《宪法》,宣传《宪法》作为一个作业,让学生落到实处,将课堂所学,将情感态度拓展延伸到课后,延展到生活。
道德与法治实践作业强调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回归生活,走进自然,融合课内外实践学习,使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有利于学生亲身感受社会责任,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