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 不断拔节
——记武进区张云波名师工作室第9次活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要重点关注学生们的成长需求,深入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将思想情感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效关联,促使小学生在生活中有效应用自己获取的知识。基于这样的要求,2022年1月5日,武进区张云波名师工作室活动在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举行。工作室领衔人张云波及全体成员、星河实验小学骨干教师、南夏墅中心小学骨干教师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以“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为主题,安排了两节观摩课、一次头脑风暴和一场精彩的讲座。
一、课堂展示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王芳老师执教一年级的《课间十分钟》
王老师立足儿童本位,用孩子们喜欢的小猪佩奇进入课堂,学生的眼球立马就被吸引住了,用儿童的认知方式让儿童进入课堂,走进情境创设下的游戏活动中。王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用多个活动连续推进,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间十分钟进行恰当的休息和娱乐,寓教于乐,寓乐于学。
星河实验小学董玉婷老师执教六年级《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
董老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吕惠娴这个人物线索贯穿整堂课,结合案例学习新的法律知识,举例分析加深维权意识。学生在思辨的过程中,懂得用相应的法律维护权利,明确未成年人的特别权利,了解应在法律范围内维护权利。知法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小渗透相关知识,为社会主义培养知法懂法的好公民是我们老师的责任。
二、头脑风暴
观课议课成了工作室老师学习的一部分,每一次的头脑风暴都会引起一场思维碰撞,击撞出无数智慧的火花。课后,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与会老师们按照惯例进行了头脑风暴,围绕主题对今天的课堂设计与实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陆鹿:听了《课间十分钟》这堂课后,让我对如何上好低年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首先,关注学情,创设有趣的情境,;其次,贴近儿童,设计丰富的活动;最后,前后对比,学生玩中有获,提升学生的体验感,以及活动的效度。。
周敏侠:两节课分别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内容、不同主题,我以“语言”为核心词谈一下我的观课感受。首先,转化教材语言,低年级的教材,教师需将教材内容转化为童言童语;六年级法治专册教材,教师的法言法语要表述准确。接着,链接生活语言,关注到了生活事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问题。最后,关注无声语言,板书设计要满足学生的真正需求。
马雪涵:纵观今天两堂德法课,我从德法课教学策略,谈一谈今天的学习和收获。目标情景化导航:两位教师都创设了非常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这样易于突破教学中难点,吸引学生的兴趣,创造乐学课堂,使学生有情有趣,易于参与,乐于参与。汇报交流,体验感悟:在两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教师都设计了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在对问题的充分展开后,对教学中难点有了新的认识和把握。
吴玉婷:今天学习了王芳老师《课间十分钟》这节课,感受到了王老师能充分站在儿童的立场去设计实施教学,游戏体验,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合作体验,帮助儿童树立信心,比赛体验,培养儿童竞争意识,整堂课一年级小朋友积极响应,课堂教学氛围很好。
三、精彩讲座
论文写作是一个老师教研水平的体现,张云波老师十分重视工作室老师们的专业发展。活动最后,张老师为与会老师做了《我心写我手——道德与法制论文写作指导》专题讲座。讲座中,张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从观察课堂的方法、写作素材的捕捉、写作内容的表达三个方面讲述论文写作的技巧。张老师希望老师们能在捕捉写作素材时思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抓教学亮点的呈现,忆教学创新点的产生,挖课堂问题处的原因,寻教学失败处的根源,抓住热点与课程的联系。张老师鼓励老师们多做思考,勤于笔耕,必将有所收获。
半天的活动充实而幸福,老师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信心继续出发,继续行走在教育的大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