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
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吴英
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来到牛小正好365天。角色变了,工作的性质没有变。我的基本身份仍是一名语文教师,也从未忘记自已成为一名教师的初心。因为变的是角色,不变的永远是是责任。
敬畏——源于课堂,源于学生
教师最大的职业幸福肯定源于学生,来自于课堂。这一年,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我选择任教在六年级,蹲点在六年级。
寻常的日子,过得不潦草,就会有滋有味。早读课,孩子们琅琅地读着书,那是对我最好的安慰;上课时,那个从未发言的孩子居然举起了小手,那是对我最好的奖赏;批改作业时,熊孩子写下的一串可爱的文字,那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每天清晨那一声声“老师,您好”,足以让疲惫的心变得温润而又柔软。抗疫期间,我这个网络菜鸟也跟着搭班章一星老师开启了“钉钉直播”,利用“班级小管家”开启了“六8领学者”活动。功利的眼睛,往往看不到禾苗拔节的美妙。孩子的信赖和喜爱,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教育成就。当孩子像跟屁虫一样缠着你、烦着你的时候,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被需要,而幸福。
其实,再简单的幸福,也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幸运是偶然的,有准备的人才会把它酿成久久的幸福。在牛小的365天里,每天都是满满的安排。从QQ群到微信群,从一个微信群,到N个微信群,笔记本,备课本、听课本,经常无端被我涂鸦成各种听课安排、工作计划的草稿。难得有一节空课,心无旁骛阅读学生的作文、日记、心情日记时,觉得充实又美好,一年间,所辅导的六8班刘博文、许凌云等多位同学的作文发表于报刊杂志。日子匆匆,心不匆匆,我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被理解,而幸福。敬畏课堂,敬畏学生,熟悉的地方才能被我们找到风景。
积淀——思考不止,积蓄能量
这一年,因为角色的变化,我参加了2019暑期武进区教育干部培训班学习,在小组活动环节做了一回临时主持人,开展了题为《成长性思维的建构》主题研讨;2019年校长公开课活动中执教统编版六上语文《匆匆》一课,接受了武进电视台的采访和报道;2019年校长学科基地暨朱燕芬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我校孟璐和刘凯老师分别呈现了市级备案课题指导下的习作课堂《围绕中心意思写》和《记一次游戏》,我代表课题组做了《儿童本位:交际语境写作下的实践研究》中期研究主题汇报;武进区送培基地协同各名师工作室活动中,我校年轻教师杨雨烨在牛小语文团队打磨指导下成功执教统编版五上《鸟的天堂》一课,受到与会老师高度赞扬;亲自带领年轻教师张璐参加2019江苏省科学评优课赛课活动,张璐老师代表常州市取得了不错的比赛成绩;因为参加2019江苏省小语名师工作室活动而错过了武进区校长听评课活动,省特级教师雷燕校长、国家基础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奖获得者带领着我们在三天的听课、评课与主题研讨中研究小学语文教学的“读写社区”。
每一次的研讨活动,每一次的交流发言,每一次和特级教师、特级校长面对面交流,积极反思,善于总结。这一年,我和陈校长代表学校在全区城乡结对工作考评会议上做了主题汇报《从有形的“结对子”到无形的“共同体”》,从“组织领导”、“交流分享”、“师生发展”、“内涵质量”等四大方面,提炼了牛小和村前小学依托城乡结对共建工作创造的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分享。教研不息,思考不止,我总是提醒自己必须及时总结反思教育教学行为,这一年里,撰写的《三问三寻:擦亮习作世界的精神底色》获得武进区2019区教学论文一等奖,《对学生习作“我”意识缺失现象的研究》发表在2020年4月的《基础较研究》,《化语文要素为学生能力》发表在2020年7月的《江苏教育》杂志。每一次的历练,不管是成就他人,还是夯实自身,都让自己站在了教改的风口和更大的平台,留下思考的痕迹,积蓄满满的能量。
悦纳——看见付出,遇见成长
来到牛小,我坚持多听、多看、多想,多做,少说,因为在这里还有太多文化需要我一点点去融入。我欣赏着老师和学生的付出,更见证着老师和学生的成长,惊喜不断,精彩连连。
青年教师刷新了各级各类评优课的成绩:张璐老师在科学优质课比赛中,过五关斩六将,代表常州市参加江苏省科学优质课比赛。武进区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老师们过关斩将,均获得了好成绩:陈露微、杨怡老师荣获区语文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方君老师荣获区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陈露微老师荣获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这一年,学生学科素养通过上级部门的检验,也到到高质量呈现:在戴文君、叶红老师的指导下,五5班英语整班朗读获武进区一等奖,在金文娟、董军、黄曙英等老师的精心打磨下,三5班语文整班朗读获武进区一等奖。
我校常州市备案课题在课题组全体成员前期研究以及陈子校长的关怀指导下,我撰写并做了题为《儿童视角下交际语境写作的实践研究》的中期汇报,以高度的评价通过市备案课题中期评估,并确立为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重点课题。
当下的工作,日子越来越匆匆,每天都会充斥着焦虑与不安,来自教育学生无果的,来自家长浓重期待的,来自学校要求却很难和个人追求平衡的。有一位知名特级教师也在闲暇之余也发出这样的感慨:只有那些不甘平庸、不甘碌碌无为的人,才会觉得焦虑与不安,因为那是一种教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煎熬着,那就坚持——用最初的心,做永远的事,学会让生命中的每一份经历都营养自己,成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