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读后感
最深刻的一句话,把所有的游戏和学习放入童年,所有的工作塞给中年,所有的遗憾留给老年,这是违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违背人的天性的。难道人们就能确定十来年的学习,在十来年之后还能用到吗?大多数知识和经验还是在工作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得来的!所以说边学习边工作不好吗?但是之前的学习模式给了我们这样的一种思想观念,孩子们会觉得,上了大学就放松了,是这样吗?那些上大学的人都是每天吃喝玩乐吗?并不是,但这的确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教育现状。
我很期待未来学校的样子:能够让孩子们自由地去探索自己喜欢的,需要的,擅长的。孩子们都有好奇心,而且学习能力都很强。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也增加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深度,自己管理自己。
周六日寒暑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现在的周六日和寒暑假都是孩子们补课和上辅导班的时间,而孩子们却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想象一下孩子有自己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啊。网络资源上汇聚所有学校的优秀课程那得多么棒,能够让老少都能学习,大家把学习当做日常中的事,终身学习,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事情,这样全民的素质都会提高很多吧。现在的课堂教学明显的不能符合这个时候学生的学习需求,有的孩子学习快导致他重复学习,有的孩子接受慢导致无效学习,这都是班级授课制的缺点,这不就体现了赫尔巴特旧三中心吗,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是不可行的,像杜威说的要以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但是小组授课又不切实际,毕竟教师人数有限精力有限,还要考虑外力的各种因素,但是大家有了这个预想,我想也会慢慢地实现。
我也可以为实现近一份力。那怎么尽力呢?那就得去了解现代教育,了解现代教育的观念,多读关于教育的书,多听演讲,搜集相关资料,并且自己整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这本书也让我了解了很多课程,就像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诵读”可以安排在班里的早读里,“可汗学院”一个大平台的公开课,也让我从新定制了"ted"继续学习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明确了我的教师路,明确了我的发展方向,朝什么方向去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更坚定了我做一个好教师的信念,正巧最近在研习各个教育界先辈地教育理论,我准备找来他们的书看一看,老子、孟子、荀子、墨子,蔡元培、梁漱溟、黄炎培、晏阳初、陈鹤琴、陶行知,国外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培根、夸美纽斯、康德、夸美纽斯、杜威、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斯宾塞、布鲁姆、布鲁纳、赞可夫、苏霍姆林斯基等等的教育家主张的教育思想都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地方。教育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值得我们潜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