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边的关系》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一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虽然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但三角形“边”的研究却是学生首次接触,短短的三十分钟之内,要让学生从抽象的几何图形中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这个结论,并加以运用,并非易事。因此,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围绕“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猜想、实践验证,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感受到了从课堂中暴露出了一些实际问题,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反思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1、 创造性使用教材,给学生营造浓浓的探究氛围与空间
要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不断思考、探究中获得了新知识,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教师与学生交流平等、和谐,并且不断地给予鼓励和评价,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感觉到从生活情境中引出数学问题虽然比较贴近学生,但是不易激发学生产生疑问以及寻求解决方法的探究意识。“问题从任务中来”,于是我在教材上进行增、删、改、创,做到既不脱离教材,又跳出教材。我在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游戏,让学生产生思维冲突,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这样,探究性的问题不是教师提出来,而是在矛盾中、在行动中自然生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至于生活情境的问题,我放到应用环节,同样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学习价值。
2、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数学探究型课型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活动由于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外在的行为活动促进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途径,对迎合当前的教改潮流,推进素质教育大有帮助。本节课我是按照游戏操作引入——激趣产生问题——操作进行猜想——需要进行验证——推广运用这一主线组织教学的。学生在行动中产生问题,由问题产生猜想,由猜想产生价值。学生动手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自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虽然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花的时间比较多,导致本节课全部教学任务未完成,很是遗憾,但我认为这一探究过程的培养对学生是很值得的。教学不能是仅仅把知识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该尊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疑问、探究、收获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态度和初步的探究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3、注重情感交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本节课我比较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问题为中心,吸引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注重用激励式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求。例如:当学生观察猜想说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时,虽然我的教学设计没有这一环节但我仍及时鼓励说:“你的发现很有研究价值,你的逆向思维能力很强”等,并板书他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