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就被书名吸引住了。或泛读、或精读、或通读、或跳读等等,根据不同的阅读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我认为阅读并不难,好奇作者会在书中聊些什么。当我翻阅完后,对这本书好感陡增,一些之前自己没有想清楚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
这本书首先解决了“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有太多已经准备好的观点等待着我们装进自己的脑袋。我们不需要自己思考,也不需要自己总结,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中找到我们所需要的合适的言论来武装自己。但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理解,甚至改变这个世界,之所以与其他动物不同,就是因为我们会思考,大脑就是我们最厉害的武器。而阅读的过程,一定伴随着思考,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是提升理解能力、精进思考技能的过程。在老师缺席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能够通过阅读来学习知识,武装大脑,做到终身学习,这就是阅读最大的意义。也许有很多小伙伴会说读过就忘了,我也常常有这种苦恼,很多书读过之后,记不起其中的观点、故事,甚至记不起书名,好像白读了。但其实,阅读并不一定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我们能够理解更多的事情,能从书中得到对生活的启发和感悟,把书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
那到底该怎样阅读呢?有人常常一拿起书就犯困,所以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阅读的时候保持清醒,尽可能主动地去阅读,将精神集中在所做的事情上,才不会一无所获。当你购买了一本书时,你并没有真正的拥有它。要完全拥有一本书,就必须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好的方法就是边读边做笔记。阅读一本书就像是在与作者对话。在书上标记的横线,是对作者的认同;在空白处写下的文字,是与作者的讨论。不动笔墨不读书,做笔记,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第一,从整体来看,这本书的主是什么?找到一本书的主题,再看作者是如何逐步发展这个主题的,又是如何逐步从主题发展出细节的。第二,作者在细节部分说了些什么,是如何写的?找出作者的主要想法、声明与论点,这些组合起来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的特殊讯息。第三,光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了解了全部内容之后,我们还需要对这本书做出自己的判断,想一想这些内容是否有道理?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我们要养成在阅读中提问的习惯,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阅读者。如果不提出问题,就得不到答案,阅读也就没有收获。最后,要思考这本书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有意义,对自己是否有启示。如果确有启发,就可以再找出相关的或者更深刻的书来读,以获得更多的启示。
阅读就像跳舞,是复杂、优美、和谐的活动。但是新手往往会笨手笨脚,又慢又容易受挫。要想要成阅读的习惯,只有不断地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