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学习心得
张璐
2021年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一些转变,我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小天使。在怀孕初期我一直很焦虑,焦虑不知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虽然作为一名教师,具备了一些基础的教育知识,但作为一个母亲,我的教育角色发生了转变,对于家庭教育我是一片空白。今年刚好利用寒假这个契机我选择了阅读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一书,读后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一些新的认知。
李玫瑾老师她是我国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她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人的心理问题与早年的养育息息相关,由此提出了人的养育要关注早年心理抚养,尤其要关注与人性相关的情感、与命运相关的性格等观点。
在拜读这本书后,我愈发的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就是人生的起点。因工作需要,李玫瑾老师在接触多位犯罪人中,她发现这些罪犯在人群中很难辨别,他们也有个性、喜好,也与正常人一样有喜欢的音乐与电影,为什么这些看似正常的人会做出令人恐惧的行为呢?在后续的研究中她发现,一个人会出现这类行为与他过去的经历有关,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逻辑的,她提出人是“养育+教育”的产品,家庭教育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将李玫瑾老师的观点与我平时的工作相结合,在学校中行为举止不规范的学生,在与他们的班主任沟通后我发现他们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有些是从小父母离异,跟随老人长大,对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有些是父母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对他人没有尊重之心,难以融入群体生活等,这些家庭矛盾导致这些孩子缺失心理抚养,最终导致了他们在校难以遵守相应的规范要求。
李玫瑾老师在这一书中提出“心理抚养重在养心,心理教养重在品行”的观点。心里抚养是心理发生和发展的第一个台阶,即人性的唤醒与情感关系的建立。在幼儿初期父母给与的拥抱、爱抚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心里教养是心理发展的第二个台阶,是在初级情感基础上,让情感发展变得更完整。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孩子成长的不同时期,表达也是有所不同的。李玫瑾老师将“舐犊之爱”分为两种,一种是充分表露于外的爱,从表情到动作;另外一种是不表露出来,而是藏在心底,收敛且节制,这是一种约束的爱,甚至是让孩子痛苦一次的爱,但这部分的爱会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行。前者的爱表现为恩,后者的爱表现为威,只有恩威并济,才能对孩子做到真正的心里抚养,帮助他形成良好的性格,当他进入社会后才能够对自己的欲望进行控制,不会轻易抛弃婚姻等以法律为名的承诺,不会轻易放弃对父母的赡养或幼子的抚养,能够与人合作,进而有更大的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