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不是离开社会潜心研究的人,她的感悟,不是深奥而生僻,而是深刻和实在,无论哪个方面中,总可以给你一些领悟。不经意看到一句话,或莞尔,或感伤,或触动起久远的心事。会心一笑中,已经可以给尘世男女一些精神寄托和放逐。
这本书为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的通信集,时间跨度约为三年。而其中某些信件却是在不经意间写就的:安德烈旅游后,踢球后,周末闲无事时,甚至是妈妈某个未入眠的晚上。虽然妈妈总是念叨“截稿期到了”“能不能再补充一点细节”,但就是那些真正的平实对话,那些淡然的细节与周转曲折而非郑重其事的说辞让我们感动。三年可不是一个短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足够积淀一段想说而说不出的感情,也足以为回首往昔披上了岁月雕琢的薄衣。安德烈发现与母亲的通信有一个更大的意义:我跟我的母亲,有了连结,而我同时意识到,这是大部分的人一生都不会得到的“份”,我却有了,假使我们三年前没有开始做这件事,我们大概就会和绝大所数的人一样只是继续过日子,继续重复那每天不痛不痒的问候,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没有和弟弟吵架吧……这些通信,虽然是给读者的,但是它其实是我们最私己,最亲密最真实的手记,记下刻下了三年的生活岁月。
读完此书便不难理解,为什么这本普通的小册子感动温暖了那么多的人?一方面是因为母子之间能够有这样“知性”的对话,另一方面是两个年龄层次的沟通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冲突,但是没有暴力;有说教,但是不强制。全部都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当然,放逐到当今这个速食社会,还有一个最直观的原因就是哪个儿子或女儿还会和妈妈可以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来往如此多的书信而不加敷衍之词,谁还真正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觉同妈妈真诚地坦心交谈?
一本好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