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 以智启迪
——读《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有感
不知不觉,当班主任也已经有五年了,但对于班主任这门艺术却仍然知之甚少。以前接手的一些班级由于之前的班主任管理有方,再加上中年段学生相对懂道理些,便享受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福。但有时也会因班级调皮的男生较多,常常被弄得精疲力竭。而我对于低年段的班级管理则更加没有经验,因此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进。
犹记得刚开学时,有老师向我传授经验:面对低年级的学生一定要凶!于是我便准备做一个严师,开学一周都是带着严肃的脸,命令着孩子们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没想到很快他们就给了我下马威,有的在教室里哭着想妈妈,有的早上到了学校不肯松开妈妈的手……第一次接手一年级的我,看到此番情景,便想:是我对他们太凶了吗?这样的情绪会不会导致班级更多的孩子不愿来上学?也许是性格使然,面对这样一张张稚嫩的脸,便再也狠不下心来,于是改变策略,想着和他们讲道理吧。就这样,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便没有了过多的责罚,而是通过讲道理、看事例等方式,或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纪律,期望他们能够融入新的学校,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然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实施不过两周,班级里的一些调皮的学生便开始冒头了,或许是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这些机灵鬼发现自己犯了错误,老师也不会有怎样的惩罚,便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本性了。当我发现班级出现这些不好的苗头的时候再来管已经收效甚微了,因为学生对新老师的敬畏感已经消失了。这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苦恼的问题,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正确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自己有敬畏、有信任,是我的一大难题。
班级管理需要智慧,尤其是实践智慧。提高班级管理效能、提升实践智慧,途径有很多种。案例式学习,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假期里,我读了《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这本书,书中一个个金点子,一则则小故事,从治班理念、班级文化建设、班干部队伍建设、日常管理、特殊学生教育等多方面为班主任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的教育智慧。一位位聪慧的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教育实例,传递着教育方法,给予我很多启迪。
低年级的学生,告状总是免不了的。有些学生将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自己遵照执行的同时还会观察其他同学有没有做到。而相反自然也会有同学将老师的话当作耳旁风,如此,便有了矛盾的来源。亦或是同学间不经意的磕磕碰碰,打打闹闹,班主任每天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小报告”。如何处理这些矛盾便成了一门学问,班主任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又像是一位大管家管理着班级大大小小的事情,又或者是法官,帮助判定孰是孰非。而往往这些所谓的小事更容易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影响,处理是否公平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信任。《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中祁长翠老师运用两个故事讲述了处理学生“投诉”的办法,其中一个让我印象深刻。一位同学把另一位学生涂得满脸都是粉笔灰,引来了一场风波。祁老师先是询问了原因,得知仅仅是因为觉得好玩该同学就做了这样的恶作剧,接着又让他看着被涂满粉笔灰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让被涂上粉笔灰的同学“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这位同学却选择了原谅,犯错的同学也真诚地道歉。一次小纠纷就这样消除了。要求“告状”的学生以同样的手段去对待对方,可以让调皮的学生自觉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判断,还能让“告状”的学生对自己即将发生的行为的动机产生思考,从而意识到其中的不妥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宽容”二字就会深植学生的内心。其实,面对学生的告状我们首先要了解其中的原因,在他们小小的心灵里,自有他们的想法和理由。有时候是有的同学确实犯错了,告状的同学受委屈了。有时是为了寻求老师的关注,或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面对种种小报告我们要做到认真倾听,不要打断或者斥责孩子,也不要偏听偏信,先要弄清事实真相。如果孩子一时说不清楚,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回想一下发生的事情,同时可以适当地安慰孩子。在了解事实后,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是有理的“告状”,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让他们养成正确的是非判断力。如果是其他类型的告状,则通过耐心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无论是哪一方,老师们都应该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并借此机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技巧。可以问问告状的孩子:“你觉得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养成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应尽量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否则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还会助长孩子只看别人缺点、不看别人优点、搬弄是非等坏习惯。总而言之,面对学生的告状行为我们要管,但要有方法的管。敷衍甚至不管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一些有危害的事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更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挫伤孩子的正义感。但如果一味“支持”“鼓励”孩子的告状,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总是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孩子良好的性格形成。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育人工作十分重要。书中范晋老师的《班主任育人与医生治病》一文很有意思,他把班主任育人与医生治病相结合,提出了自己针对问题学生的管理方法。他认为班主任与医生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但却有着相同的道理和借鉴之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向医生学习,医生并没有因为害怕药物过敏而不给病人用药,关键在于懂得如何避免药物过敏。班主任在实施批评与惩罚时,首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在了解学生犯错的原因、性格特点的情况下,想想应该给予怎样的批评惩罚,如果处罚不当应该如何采取补救措施。范老师说到:“治病的关键在于查明病因,对症下药。”我们也要做到平时关注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 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把影响学生、班级健康发展的消极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对症下药。医生需警惕抗药性,适时换药。我们在班级管理方面也要打破惯性思维不断创新,在教育学生之前,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除了这个方法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叶圣陶先生的“ 三块糖教育学生”的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关键就在于叶老的创新思维,他的赞扬中蕴涵批评,温和中不乏严厉,润物细无声。叶老教育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苦药的外面加上一层糖衣,则更容易让患者接受。教师的忠言如果能让学生听得顺耳,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班级管理智慧案例精选》这本书中讲述着一个个我们熟悉的故事,一个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故事,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心灵的触动。在这些故事的背后,都有着一位热爱教育、用心教育的老师,一位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老师,一位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的老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以及教育效果,不断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用爱心、耐心、智慧走进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