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很多学科,每门学科教那么一小部分,其结果就是消极的接受一些没有活力的火花照耀的、没有联系的概念。儿童教育中所教的主要概念要少而重要,还要是它们尽可能集合成各种组合。儿童应该使这些概念成为他自己的概念,并且应该懂得这些概念此时此地在他实际生活环境中的应用。儿童应该从他一开始受教育就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如今知识的细致、分化,科目的精确、分类,人们忘记了当初追寻这些知识时的理想和激情,敢于固化经验的教授,强调理性和精确,这正是怀特海所言的“呆滞思想”。因为科目细致的分类,所以强调不可教太多的科目、所教科目必须透彻。这使我想起现在各个学校因为学科与学科之间联系不紧密,但其实学科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多的,教师如果能整合教学资源,相信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例如语文和道德与法治之间有很多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可以尝试融合教学。例如:二年级的德法课本中有《试种一粒籽》,在语文书上有《邓小平爷爷植树》《开满鲜花的小路》。在起初上德法课的时候,先布置学生回家种一粒籽,并记录生长的过程。语文课上,学习《开满鲜花的小路》时,孩子们知道,这花籽就是最好的礼物,让孩子们知道我们种下的一粒籽,也是一件美好的礼物。在期末的时候,学生们起初的种植基本都有了收获,再在德法课上,和孩子一起分享种植的带来的乐趣,并且说说有没有把这件美好的礼物送给谁,又收获了什么。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用在德法课上,学生既熟悉又新鲜,接受起来也更加容易。学科之间的融合,没有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反而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更好的生活。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学,他向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呼吁:不要认为“只要学生纪律好,总能把一定分量的无活力的知识灌进他们的脑子里去”。他举例说,教儿童解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掌握,但目的何在呢?传统回答是:锻炼心智。怀特海指出:“这个回答虽有部分真理,但有一个根本的错误,就是很可能窒息现代世界的才华。”把儿童的心智比做死的工具,不管其创始人的权威和影响有多大,怀特海谴责这是“教育理论中的最致命、最错误、最危险的概念之一”,并且极富意义地指出:“心智决不是被动的;它是一种永不休止的活动,灵敏、富于接受性、对刺激反应快。”这或许是后现代课程家们最感兴趣的思想之一。只有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才能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浪费和厌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