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登录
首页 走进牛小 新闻中心 工作指南 教育科研 德育纵横 党群工作 班级网站 专题网站
栏目列表
 
 
快速连接
 
 
最新更新
 
牛塘中心小学校长 陈子 01-19
常州市骨干教师 黄曙英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吕青 12-29
武进区学科带头人 周小… 12-29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蒋丹萍… 12-29
 
  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修>>学习心得>>文章内容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22年01月10日     点击次数:      作者:王晓敏     来源:本站原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且能够背诵。

2.掌握几种基本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即借助注释、扩词法、联想法、联系前文。

3.通过补写对话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几种基本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即借助注释、扩词法、联想法、联系前文。

2.通过补写对话和心理活动,感受人物坚持不懈的精神与品质。

【教学准备】PPT、学习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课前热身小游戏--诗句接龙。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同学们,这些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诗歌,都是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笔下。李白被后人称为“诗仙”,他有如此高的成就,你想知道他是怎么读书的吗?今天我们就去读读他小时候故事

——《铁杵成针》。

3.你还记得我们学习了用哪些方法来理解文言文吗?(借助注释、扩充词语)谁来用上这样的方法,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

4.杵: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指名几个学生读题。

5过度:那么到底哪种语气更好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读读、品品。

 

二、初读文言故事,掌握理解方法

1.出示原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检测读音情况

3.师范读,要求生用笔断句。出示断句,校对。

4.学生练读长句,齐读读出停顿。

5.课文写了哪些人物?(李白、老媪)

(1)理解李太白:李白,字太白。媪:古代统称年老的妇女为“媪”。

6.课文围绕这两个人物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小组讨论本文意思,说方法:(板贴)借助注释、扩充词语,生交流。

①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②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读书山中”倒装,拓展:鱼戏莲叶间。省略(学业)未成,弃(学业)而去。弃?可以通过扩词法进行翻译。)

③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逢:借助学过成语“久别重逢、狭路相逢”诗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理解,其意思是“遇到,碰到”。指导书写“逢”,出示形近字)

④问之,曰:“欲作针。”(之,联系前文可知指代老媪,谁问?谁答?李白问,老媪答,“欲”

借助“欲言又止、随心所欲”来理解,板贴:联系前文

⑤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出示“卒”甲骨文,理解字义,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缝好了线的衣服。本义指完成、终结。由此引申为死亡。“卒”也指有特殊标记的衣服,比如差役的衣服上经常看到个“卒”字,组词有无名小卒、身先士卒等。范写)

7.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起因: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经过: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结果: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8.你们能用自己的话写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呢?生交流。

9.过渡:故事如此简单,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呢?

 

三、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人物品质

1.请同学们将目光聚焦到他们的对话上,PPT出示对话。问之,曰:“欲作针。”

现在同桌合作来读该他们的对话,有什么疑惑?是呀,李白到底说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你能根据语境编写对话吗?同桌之间练一练对话。

李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媪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交流。

只要_______________,总有一天___________。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太白明白了什么,他当时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写他的心理活动。

生交流。

4.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李白和老媪的对话及李白的心理活动,你们找到李白能有如此成就的原因了吗?

5.看来同学们读懂了。后人读了这个故事,也深厚启发,为了告诉人么只有坚持不懈,发奋学习,才能取得成就,于是他们把故事变成了一句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老师读后想到了荀子说的一句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意思就是说:雕刻东西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坚持不懈的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老师要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6.学到这儿我们能不能试着背一背这则文言文,先自己试试,请学生试试。

7.这个故事是一个传说,很多人一直怀疑它的真实性,虽然故事不一定真实,但是我们在读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学习故事人物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就是——铁杵成针。现在你们觉得哪种语气读课题更合适,一起读。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铁杵成针》,抓住人物语言和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还学习了四个理解文言文的方法,学以致用,希望这些方法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用上。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去读一读园地七中的成语,讲一讲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故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牛塘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校 长:陈 子┋电话:0519-69699558   

    苏公网安备3204120200101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