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两名学生上来合作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准备了两枝笔铅笔,一枝是10厘米多一点,另一枝是10厘米不满一点,我先请学生把两枝铅笔分别估计了一下大概都是1分米,我就把两枝铅笔放在了一起,问:“按照你们的估计,就是说这两枝铅笔是一样长啰?”学生们都不同意,明明看上去是不一样长的,使学生发现原有的几个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于是我便引入了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这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因此在练习中,我参考了以前看的一个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把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写成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在黑板上:“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开始刷牙,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餐桌上放着几条2厘米长的黄瓜。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80毫米,我跑步赶到学校,赶紧从书包里拿出15毫米长的铅笔和3厘米厚的笔记本,坐在高65分米的课桌前,认真做起作业来。”
我先让学生们读一读这段文字,刚读了两句,班中便发出了“啊”的惊讶声,读到最后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我故做惊讶地问:“你们笑什么呀?”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着:“2分米的床太小了吧。”“1厘米的牙刷太短了。”“2厘米的黄瓜是树上刚长出来的吗?”┄┄有的学生边说边用手势表示着。我接着说:“那谁能改成正确的呢?”“我会,我会!”学生们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有意识的请经常出错的几个学生回答,这回他们考虑好了,不再随便地说个答案。我又说:“这可是老师从你们的作业中选出来的一些答案啊,看来我们做作业时可得细心,否则,会闹出很多笑话的。”好多学生伸了伸舌头不好意思地笑了。接着我便对学生提出了做这一类题目的要求:先要用手比划一下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这四个长度分别有多长,然后再来填写,填完后还要用手来比划一下,检验自己选的单位名称是否恰当。这样,学生通过比划来直观地检验自己的结果,拉动了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并随时进行了估测。在接下来一次同类型的练习中,学生的答题情况有了进步。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