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果巷,“江南第一巷”。它收藏着一张张照片,传唱着一首首诗篇。漫步古巷,粉墙黛瓦,怀念铺满青石板。漫步古巷,小楼长街,往事素描老屋檐。
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这条古朴的小巷,一砖一瓦都记录着常州的专属记忆。这里,也是“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的故居所在地。
周有光爷爷,1906年生于我们常州,是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思想家。他是一位学养丰厚、见识广博的学者。著名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他主持和拟定的,除此以外,他还主导和建立了汉语拼音系统,出版了多本著作,真了不起!
周有光爷爷曾经说过:“青果巷是我童年的摇篮。” 为了走近周爷爷和他的汉语拼音故事,我们走上了这条青果巷寻访之路。
太阳照射在青石板上,古朴的巷道仿佛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故事。沿着小巷,我们走进了“拼音爷爷”周有光的故居——礼合堂。听妈妈说,青果巷中的礼合堂,建造于明朝,后被周氏购入。周有光爷爷曾说:大概三岁开始,我就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边的房子里,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景色特别好,在月光下可以看到船上撒网捕鱼的情景。我总是随祖母在这里吟诵唐诗。就是这样,周有光爷爷的幼年在这里启蒙、读诗书、学文化。长大后更是对读书学习如痴如醉。正因为他一生爱读书,一生与书为伴,所以现在,这里也开辟为“周有光图书馆”。
跨进礼合堂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花板上那些熟悉的拼音字母。再看向两边,整齐的挂有周有光先生的漫画。这些布置都表达了我们对周老先生的尊敬和缅怀。 说起周有光先生和汉语拼音之间的渊源,要追溯到1955年。那一年,周有光爷爷应邀去北京参加文字改革会议,与诸多语言界学者一起探讨中国现代文字改革的出路。那次会议之后,周有光爷爷毅然从经济学领域转战语言学。他承前启后、不负众望,主持编写了至今通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几十年后的今天,电脑普及、手机风行,拼音输入与我们的智能生活息息相关,周有光先生的智慧造福了我们,我们离不开这些形似简单却意义重大的拼音字母!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青果巷,才士辈出;周有光,中华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