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会了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这节课的教学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把一个物体变为一些物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平均分的问题,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我并没有直接利用课本例题,而是通过孙悟空给两只小猴分桃子的故事形式复习上学期的分数知识来导入: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桃的1/2。进而引出把一些桃平均分,也可以得到分数这个新的知识。将新旧知识作一个衔接。然后再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让学生自己思考两者的区别,引出这节课学习的是将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去平均分。最后拿出12个桃来发散思维,想想能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在平均分。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需要通过对数学材料的比较,然后理解新知的本质意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我将一个桃平均分与一些桃平均分都在课件上展示出来,让学生加以比较,它们涂色部分不同,为何能用相同的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再者是通过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分数是在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进而自然而然学会了今天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猴子分桃”的情境中加深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理解,产生应用所学知识的需要,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在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我始终用操作活动来促进学生理解,通过动手操作来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若干个物体也可以看作一个整体,并逐渐在思考中领会分数更深层的意义: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相互依存的数量关系。
本节课,反思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说的练习还不够,课前准备工作还做得不是很充分,在讲解一些知识内容时,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还不够妥当。对于整体的概念的强化还不够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