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讲都是思,所有的思都是诗
——我看窦桂梅老师的“讲”
(一)所有的讲都是思
走进窦桂梅老师的课堂,我总是充满敬意的。
不管是窦桂梅老师的“三个超越”,还是她的“主题教学”,只要走近她的课堂,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她的“讲”吸引。
关于这样的“讲”,她有自己的想法:
窦桂梅:有一篇文章曾讲了一位学生对语文的看法: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听语文课。语文老师把课堂分配得有条有理,既开了路也清了道,根本不用我们担心,顺畅得像高速公路。所有词语老师为我们解释,所有句式老师为我们分析,所有难理解的东西通俗化了,而且课堂上从不提问,我们在课堂上是倍受宠爱的婴儿,我们是在美美地享受着鱼,但青春的我们不想安分,我们想去抓鱼。
我们不妨以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教学一例来谈。
贯穿在教学始终的对“尊重”内涵的思考,首先足以让我们这些为人师者深思。我们的解读何曾达到如此的涵养过?尊重何以发生,在“晏子使楚”的情境中,尊重的内涵被一次次质问与重构。因为“智慧”所以赢得尊重,因为“有礼有节”所以赢得尊重;只是因为“智慧”赢得尊重吗?只是因为“有礼有节”赢得尊重吗?在这样的质问与重构中,《狼和小羊》的引入,学生触摸到了并不为人所注意的“春秋末期,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这句话的冷峻现实,从而逐渐触及本质:原来获得尊重不仅需要道德,还需要综合能力。
窦老师用一段段极富个体生命意识的对话,回归儿童的现实生活,在孩子的心灵留下了一句话:你必须首先做个有尊严的人!这样闪烁着思想的“讲”,不就是一行诗吗?因为思,所以窦老师所有的“思”在课堂上都成为了一行行“诗”。
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有的同学不赞成,有的赞成,有的说不清。我们的确要思考:越说不清就越需要我们去说说看。如果说晏子的话感觉是语言游戏,那么,晏子的智慧肯定不仅仅停留在语言的技巧上,那么,晏子的真正智慧在哪?
是啊,沉着是睿智的保证,勇敢是赢得尊重的前提。看似简单的“看了看”,让我们看到了小个子晏子的大智慧。也就是从这“看了看”,才使晏子的话有了底气,这是超越了晏子脾气和性格的勇气!
我们感到:一个人(板书)要获得尊重,不仅要讲外在的道德智慧,更要有内在的实力。
的确,每个人努力都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得上班级、集体、学校、乃至国家的尊重。所以,首要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做个有尊严的人,除此,才能谈到其它。
“面对过去的未来”,个人,有压力和竞争;国家,经受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做一个有真正实力的人。晏子和楚王发生的故事已经近2500年。“规圆矩方”的“点”已经不“点”了,那么,点在我们心中的应该是什么呢?让我们用一首歌的歌词去体会这份沉甸甸的思考。
肖川教授给教师的五条建议中,第一条是:让心灵变得丰富和深刻。第五条是:有意味地言说。美好的表达并不能消除现实的残酷,但美好的表达所包含的信念、希望和爱心却可使我们以从容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直面残酷的现实。人不是被决定的,我们的思想就是我们的处境。摒弃言说的草率与粗糙,致力言说的精心打磨与精致优雅。这是教育力量赖以栖居的心灵家园。教学的推进需要思想,学生的成长更需要思想。在窦老师的课堂上,所有的讲都是思。窦老师用她激情四射的“讲”在课堂上致力营造的情境正是给了学生丰富的、不可逆转的心灵家园。
首先,窦老师的“讲”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种植下一种成长的最好姿态——诧异。
不过,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他说的这些都是真的吗?
然而,今天,一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这样评价: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 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重。“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这些观点你赞成吗?不赞成,还是说不清?
谢谢同学们的思考。今天的一位外交官却这样认为: 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己默读,静静思考一下,发表如下观点:赞成/ 不赞成/ 说不准
细细品味窦老师这样的讲,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赞成、不赞成或说不清”之后,学生都是各抒己见,窦老师似乎更在乎的正是学生学习的姿态。比如“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我们尊重你们的意见。有的同学不赞成,有的赞成,有的说不清。我们的确需要思考:越说不清就越需要我们去说说看。”这是窦老师在引领学生思考着比思考出什么更重要。学生因为“诧异”而争议过后,窦老师采用的做多的教学方法就是“求同存异,引领追寻”,她时时刻刻在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最好的成长的姿态中。
其次,细细品品窦桂梅老师课堂上的“讲”,我们不应该只是看到她“讲”的外在热度——热烈、煽情,更应看到她“讲”的内在丰富性——睿智、幽默。因为她的“讲”,其真正的生命是思想。
我的学生也能如此这般地旁征博引吗?不,如果能,那也需要一个很执着的过程。学生的旁征博引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脚下的路很长,如若我们有时间来质疑窦桂梅老师的讲,还不如就把这些可贵的时间花在涵养自身的文化素养,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上吧!既然她的“讲”直接地震撼了那么多听课者以及我,我想那也一定会有值得我们坚持的理由,沿着一条路走下去,终归会有出路的。一如既往地执着于自己源于思的讲,学生终会因为这样的“讲”而润泽起来,老师也会因这样的“讲”而丰富起来!
马克斯·范梅南说过,“教学是即席创作”,而对于一向倡导“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的窦桂梅老师而言,这样的“讲”无疑是她解放学生思想、唤醒学生思想的主体性的体现。窦老师的讲在为学生点亮一盏明灯,不管天黑还是天亮,这盏温暖的明灯不会因为外在的客观条件而熄灭。它,点亮在课堂,释放出思想,绽放于心灵。窦老师的“讲”首先都是源于“思”。
(二)所有的思都是诗
她的“讲”,我暂且把它理解为一种富有思想的“教”。她的“教”,给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关照,心灵世界的熏陶;她的“教”,给出了学生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她的“教”注重感性的过程,理性的思辩。她的“讲”引领学生积极地在感受、探究、思考的反复中不断获得生命的体验与成长的元素。
当然,学生与学生当然是不同的,学生与学生自然是有差异的,在他们还没有接受语文课堂之前,这种差异与不同就已经先天地存在着。差异无法掩盖,却可以弥补。差异也许不需要弥补, 只需要张扬。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如果教育知识为了把人塑造成具有一定样式的工艺品,那么这世界也不会如此多姿多彩,更不会如此耐人寻味。这种意义下的教育也是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的。教育的快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差异而美。
关键是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位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各自发展了吗?学生起点不一样,但经历了同一位老师的课堂,他们在某一点上获得了不同的发展吗?
我亲身经历过她在南京的那次《晏子使楚》课堂,我也看过她在常州某小学的《晏子使楚》课堂实录,同一位老师,同一篇教材,同一种思想,却有着不同的演绎。
南京的那次《晏子使楚》,学生的起点让我着实为这位特级教师捏了一把汗,毕竟场下坐着数千名教师,可她没有放弃,放弃自己的讲,放弃自己的思想,接下来看到的是学生的胆子大了,思路开阔了,语言丰富了,最终迎来的是学生渐渐苏醒的思想。而常州的那次《晏子使楚》,则仿佛是一个个思想灵动的孩子在一位大师的点拨下一次次将话题引向深入,我似乎从课堂实录的纸张上聆听到了来自她的课堂上的遥远的掌声。
师:晏子凭着他个人的智慧赢得了楚国的尊重。我们明白了,个人要想获得尊重,它需要的的的确确从外到内有真正的智慧,那就叫真才实学。实”代表什么?
生:实力。
师:换句话说,尊严来自实力,所以他赢得了尊重,然而,今天有位历史学家对晏子使楚这件事又有他的看法。谁来读?
生: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
师:这又是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你赞成马?还是不赞成?还是说不清,现在前后桌互相讨论。马上请你现场发表观点,希望你也做到有理有据,开始!
生1:我认为说不清,这次使楚成功了,只是短暂的成功,不是永久的成功,所以我认为说不清。
生2:我也认为说不清,一个人总是会死的,如果下次齐王死了,齐王的儿子派了另一个人去了,就不一定会成功。
生3:一个人出使代表国家的尊严,他赢得了胜利,那就表明他的国家有真才实学。但是以后变数太大了,历史的长河,永远是弯曲的,如果国家有什么变数的话,那尊严就会造成破灭,也许他现在能为国家获得短暂的尊严,但是不可能永久的,这就与一个国家的实力尊严有关,这就是一个人与国家的利害关系。
师:掌声,时间关系再给一位同学。
生:我认为是说不清的,前面一句,“一个人的智慧不代表国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齐国人都是一个晏子,都有真才实学,所以第一句我认为是对的,最后一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我觉得是有关的,如果晏子钻了狗洞就说明齐国的人都是无能的,尤其当时他是使节,他的行为会严重破坏国家尊严。
师:还是刚才那句话,谁的发言都是自己的深度,这样,感谢你们给我的发言。把另一篇文章拿出来,《狼和小羊》这是我们二年级学的,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这是篇寓言,但今天我们放在这里,同学们不妨联系一下,这里狼当作楚王,小羊代表晏子,这小羊也像晏子那样,他和狼对话时也做到了……
而我亲身经历的她的《晏子使楚》,虽然学生的语言稚嫩了些,思维的起点低了些,但更容易让我们敏锐地感觉到:正因为她的“讲”,解放了学生被禁锢的思想,让学生在她的课堂上体会到了生命的愉悦。
在窦老师的课堂上,孩子的智慧之门被开启,孩子的语言开始像一行诗……
这个历史学家说得对,只凭一个人的智慧怎么能挽救一个国家呢?人们应该享有和平,众志成城合理对外。
只凭一个人智慧远远不够,我觉得应该让晏子当老师,教齐国的人,让齐国人都聪明,这样齐国就会胜利。
晏子像编《孙子兵法》一样编一本书,把所有的语言记录下来,以便自己国家的人观阅,学习,让我们的语言都充满智慧。
我认为晏子很有智慧,并不表表齐国的每一个人都像晏子这样有智慧,我尊重晏子而不尊重齐国。
晏子作为一位外交家,在外交方面他理应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严。在外交的领域,晏子做得很出色,不能完全否定晏子的功劳,所以晏子赢得了这次国家的尊重是事实,不能说和国家尊严没有关系。
历史学家说的那句话,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前面我同意,后面我不同意。比如说最后,可能史学家从历史的长河去看,说没有使齐国真正的获得尊严,但是,不能苛求晏子,晏子做了他应该做的。
你想啊,历史会拐弯的。国王会变的,他的想法也会变,这个国家的情况也就变了,这就和晏子没有关系了。但,想象史学家的话,也有道理,但我也说不准。
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鲜明地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是生动的个体,他们不是毫无痕迹的白纸,即便我们的孩子不曾在窦老师的课堂上“学习”过,他们也是有着自己的个体发展的,因为“儿童生来就是学习者”。
有人说,儿童本身就是一首诗。成功的语文教育,就是呵护儿童的这一状态,并最大限度让儿童有情境享受这一生命状态,从而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毕淑敏老师说过,无论世界变得多么奢华,万事还是需要俭省,然人生有三件大事不可俭省,其中第一件就是学习与思考。“学习是需要费用的,就算圣人孔子,答疑解惑也要收干肉为礼。”
不管窦老师的讲是不是如评论者所说“为了公开课的出彩和效率,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由老师的讲直接决定的,而是由老师对学生人性的关照来唤醒的。即便是以严格控制教师讲而办学成功的“洋思中学”,他们的秦校长也欣然坦言:我们看到许多学校效仿我们的办学理念,其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们老师的讲是充分基于学生自学的能力与基础的。可见他们那“物以稀为贵”的“讲”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讲,它是有着广博的视野、丰富的内涵与“长于思”的准备的。相信,沿着窦老师的“讲”再深入地体量与研究下去,肯定还会有更多、更诧异的发现。
窦老师的“讲”,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我想,这就是窦老师课堂叩启心灵之门的不竭动力吧!深刻、独到的思想表达出来总是富有诗意。 海德格尔有言:所有的思都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