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作者把说明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赵州桥的设计特点的说明,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课文简洁明了,用不同数据介绍了赵州桥的特点,是学生自读、自悟、自得的一篇好课文,也是积累优美语言的好文章,更是认识赵州桥的建造特点,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的好文章。从王静怡老师执教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执教者的精心准备,点点滴滴的付出。
一、目标明确,设计新颖
王老师能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三个特点:雄伟、坚固、美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的引导与提示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二、以读为主,重视朗读
朗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古人把朗读视为语文学习的至妙之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新课标》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做了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中王老师非常重视朗读的指导,能面向全体学生做到有所侧重,关注每一位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当有些学生朗读得不够好时,老师留给了充分的时间耐心地进行指导,使他们的朗读得到进步。如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她先让学生默读,思考这段文字描写的赵州桥给他们留下哪些具体的印象;接着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她告诉学生,“桥居然可以有如此独特的构造,桥居然可以有如此巧妙的功能,桥居然还能有如此精巧的构思,”三句夸赞的话语来促读,促悟,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赵州桥的的雄伟、坚固。最后,又以合作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一小节是围绕“赵州桥非常雄伟”这一中心句来写的,这样就渗透了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的写作方法。
三、加强积累,渗透方法
王老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在初读感知环节,引导学生划出关键句,找出关键词,进而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概括课文内容。这也符合课标对中年段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求。又如:给学生补充合适的资料理解课文,教学中王老师两次补充资料,一次是对赵州桥历史的补充,它建于隋朝,比西方桥梁建筑史提前了整整600年
,让学生非常震撼,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第二次是补充赵州桥的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赵州桥的雄伟,图文结合,给学生以多角度的美的感受,为学生进一步感知赵州桥的雄伟、坚固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支持。
例如:第一段中,教学完赵州桥的基本情况,她提问学生:“文中的第一自然段,只有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给我们传递出了赵州桥的这么多信息。要是作者只用这段文字向我们介绍赵州桥,你觉得怎么样呢?”学生回答过于简单,继而她告诉学生,一般在介绍历史遗迹时,作者开篇都会有这样一段描述,介绍一些地理位置、历史名字之类的,这叫“概况”,让学生了解到说明文的写作结构,即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进行具体说明。
四、就地取材,联系实际
首先,在理解“设计”这一词语时,通过问题“当李春接下这个任务要设计赵州桥时,他会做哪些工作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怎样设计出一座桥梁,从而理解“设计”是指在某件事开始前,有个整体的谋划和设想。其次,为了让学生体会赵州桥的雄伟,王老师能借助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桥的长和宽,(如:五十多米长,九米多宽,就是有我们教学楼那么长那么宽)。
总之,王老师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紧紧抓住赵州桥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通过恰当的“导”、“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赏析、感悟中不知不觉地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