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牛塘中心小学 张晓
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有的经常故意扰乱课堂;有的经常不做或少做作业;有的总是惹是生非,惹得老师、同学反感;有的屡屡违反校纪校规等等。这些学生就是人们常说的问题学生。遇到这样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感到很棘手。我常常想:为什么我的时间都花在这些问题学生身上了,而那些学生却一点都没有改变。
回想自己处理这些问题学生的时候,不是一顿“暴风骤雨”般的批评,就是一通冗长的说教,然而这种做法收到的效果微乎其微,有时这个学生今天刚被批评完,很快第二天又犯了别的错误。如此循环往复,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
为什么老师们言辞激烈的批评、苦口婆心的教导对于问题学生无济于事呢?读了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儿童的许多行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每个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健康的儿童通过正确的途径追求优越感,问题儿童则用不正确的、畸形的方式追求优越感。当我们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懂得了为什么惩戒对这些问题学生没有用。仅仅通过一两次谈话很难改变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对于他们,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智慧。所以,如果还徘徊在问题学生心灵的外围,眼里只见其种种不良现象,却没有探寻到现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就很难真正引导问题学生的成长。对此,阿德勒指出,“任何一个未能精通人性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会遇到极大的困难。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会错误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孩子”。“他(问题学生)的错误的优越性追求和由这种追求而形成的生活风格和感知图式才是问题的根源。”懂得了这一点,才算是揭开了问题学生内心诉求的神秘面纱。
因此,解决问题儿童的问题,要防止简单的训诫和长篇大论的道德说教,应该从儿童的整体人格入手,检查儿童理解事实以及做出反应的方式。要学会洞察儿童追求优越感的方式,引导孩子反思并改变错误的方式,逐渐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在教育孩子时,首先,任何时候都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批评时要善于运用高明的批评手段,通过告诫、谅解、宽容、补偿等手段,诱发孩子悔改的动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其次,批评之前做好充分调查,争取批评教育的主动权。第三,要尽可能地发掘孩子的闪光点。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好好地活上两个月。”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最后,一事了一事,绝不及其余,不翻旧账,要干净利落。
阿德勒这样写到:“即便一个儿童花了很长时间学习走路,只要最终学会了正常行走,就不至于形成影响他未来生活的自卑情结。”儿童的发展既不是天赋决定的,也不是客观环境决定的;儿童自己对外在现实以及他与外在现实的关系的看法才决定了儿童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事实。儿童与生俱来的可能性和能力并不占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从成人的角度对儿童的评价和看法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以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的处境,以他的错误判断来理解他们。我们不要期望儿童行为不会出错,不要期望他们会按照成人健康的理智而行动,而是要认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犯错误。
任何理论要和实践有机结合才能生机无限。有幸结识这本书,它给了我全新的理念、更加广阔的视角,也给了我更加深邃的目光。这些对我以后的工作是个很好的指导,我也要在工作中灵活地加以运用,并及时进行总结、完善,以求更好地参与孩子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