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由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小名小豆豆)所著,讲述了她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原本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是一进小学就成了问题学生。在老师向妈妈的诉苦中,我们了解到这个小豆豆常常莫名其妙地在课堂中不断地搬弄桌盖,有时对窗外的小贩大叫或跟树上的鸟儿说话,似乎她的世界中并没有"规矩"这个词。也因此班上的同学常被影响,她的老师也被她搞得很头痛,最终从这所小学退学。
值得庆幸的是小豆豆来到了“巴学园”。巴学园是一所规模很小的学校,5个年级总共只有50多名学生,其中有像小豆豆这样被排斥在传统正规教育之外的孩子,还有一些身体上有一定残疾的孩子。学校取名为“巴”,是因为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能组成类似太极的徽记,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在这座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教室的特别的学校里,学生每天都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学习各个科目;不同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没有固定的座位,可以每天换位置;校长要求大家自带的午饭里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鲜);如果上午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顺便学一些自然、历史和生物的知识;夜晚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从这些新鲜而动人的场景里我们可以领略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独特的教育理念。正是这位小林校长,在小豆豆到巴学园的第一天听小豆豆说了4个钟头的话而打呵欠,他尊重小豆豆天马行空的想法,从此改变了小豆豆的一生。
在阅读整本书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小林宗作的教育理念——自然和自由。卢梭在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儿》中反复明示“儿童从三个来源得到教育:自然、周围的人和事物”。我觉得儿童应按照自己的天性,毫无约束地、自由自在地成长起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改变思想,改变发号施令的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是权威,我们也不应站在中心位置上,而应让课堂、让学习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天地。我们教师应尊重儿童的天性、本能、兴趣、自由,就像巴学园中孩子们能决定自己想上的科目,自己安排时间,只要将任务完成即可。这样的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中所欠缺的。
小林宗作先生还说了这样一句话:“不要硬把孩子塞进教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教师计划的还要远大。”小林校长认为: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我们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怎样保护一个孩子的好奇心,顺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展,应该是我们教师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