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学习了文翔老师执教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课,课后张云波老师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我就教师如何上好法治课,有如下思考。
一、 关于小学法治课程定位的思考
从2016年起将义务教育的 “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指出“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六年级是直接法治教育阶段,学习法治专册教材。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道德与法治》六上法治专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本课3个板块逻辑架构十分明显,先讲权利再讲义务,后讲人权,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概念。文老师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介绍了中国公民应承担的基本义务,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 “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
新课程体系中法治教育的比重大幅增加,法治教育的力度大为增强,但并不意味着演变为纯粹的法治课,依然是德育课,或者说是具有浓厚法治色彩的综合课程。小学生的生活是整体性、多主题的,也决定了法治教育服务于儿童生活的逻辑。
二、关于小学法治教师角色的思考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了解、影响、鼓舞。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
1.教师是儿童生活与法律的连接者
法律往往是概括、抽象的,需要经过教师的解释,被学生理解;法律具有相对稳定性,只有经过教师解释,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而这个解释,有的时候只需要老师利用好图片,简单的法律就能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照片的选择则就非常考验教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师是否贴近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的生活实际,是否能把儿童的生活实际带到课堂中,让儿童理解接受,这也是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
文老师的课堂中,巧妙的利用了儿童为主题的照片,如疫情期间,接受学校量体温的儿童;疫情期间,在妈妈砧板下进行网课学习的女童……这同龄人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儿童与法律之间的距离,让儿童更好的理解受教育权,受教育的义务;父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
2.教师是儿童思辨能力的培养者
思辨是要培养儿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传递一种寻根问底和不断反省的态度。美国当代哲学家、被誉为“儿童哲学之父”的马修·李普曼曾如是说,思辨的核心在于对话。这不是口头上的运动,而是头脑运动,能让儿童时刻思考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找到理据,也要学会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判断。思辨能力更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核心素养之一。
文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买口罩要不要开发票的辩论活动——开发票1000元,不开发票950元。辩论开始前,文老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出示面额1000元的发票,让学生知道应交税130元。而不开发票,少花的50元就进了顾客的口袋。文老师在这个不开发票节省50元上大做文章。正方同学认为开发票是公民履行了纳税的义务。文老师追问,这50元进自己的口袋不好吗?在这场对话中,在文老师有方向的引导下,抽丝剥茧的让学生知道了税收的重要性,也让学生理解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促进权利的实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用辩论这样一个儿童乐于接受的活泼的方式,解决了儿童生活中要不要开发票的这个实际问题,也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3.教师是儿童爱国情怀的点燃者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而爱国是五爱之首,要想成为有道德的新时代好少年,首先要有一颗爱国之心。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颗扣子扣错了,其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作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扣好“爱国”这颗扣子。
文老师巧妙的设计了“我是小小外交官”的活动。活动背景是:西方报道称“中国式的隔离是个人自由的巨大损失”,如果你是小小外交官,你会如何回应这个观点?学生知道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在疫情期间,我们享受了国家赋予我们的各项权利,那当国家面对西方质疑的声音时,我们青少年又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是小小外交官”的发言,形式上是在用自己的观点,自己寻找的依据,加上必要的礼节,来反驳西方的质疑。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一颗爱国的种子已经深深的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对国家的维护,就是公民在履行自己“维护我们国家的安全、利益、名誉和尊荣”的义务。这个活动的设计正真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儿童“爱国”这个扣子,就这样悄然扣号。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法治类课程,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和对教师角色的清晰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更离不开关照儿童的立场,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才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关键中的关键。